新拆遷條例何以難遏暴力強拆
2011-11-10   作者:孫瑞灼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今年1月,《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頒佈實施後,情況並未出現根本扭轉。“新拆遷條例”明確規定未簽訂補償協議不得強制拆遷,並明確取消了行政強拆,但一些地方的相關部門仍置若罔聞。
  “新拆遷條例”被認為是利用司法途徑阻斷強拆的法律依據,然而,這部旨在遏制暴力強拆的“新拆遷條例”,卻沒有實現應有的法律效果。原因何在?一方面,新條例觸及地方政府的深層利益。筆者以為,多次出現的強拆糾紛是典型的由地方“土地財政”帶來的後果,是由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公共利益和發展經濟的旗號,把土地作為斂財籌碼,與開發商共同導演的。新“拆遷條例”的&&,直接關係地方政府以後能否再順利低價徵地,關係到房地産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關係到今後地方政府的“日子”是否好過。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和相關利益集團對新“拆遷條例”的抵觸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問責不嚴、執行不到位,是暴力強拆仍頻發的重要原因。針對強拆事件頻發,今年9月25日,監察部等四部門對今年上半年發生的11起強制拆遷致人傷亡案件進行了調查處理,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和行政問責57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處理31人。據悉,此次查處的11起強拆致人傷亡案件均發生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實施後。這些案件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頂風違紀,置國家法令於不顧,公然與國家大政方針“叫板”。這就直接把“新拆遷條例”放在社會公眾不信任的風口浪尖上。應該説,此次處理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充分顯示出政府制止違法徵地拆遷的決心和態度。但問題是,強拆致死的“事故率”很低,被問責的“事故率”也很低。因為只有後果嚴重了才會被問責,所以違法強拆被追究的比例很小。如果在“有法可依”之後,不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那麼法令政令就都在現實中成為壁上挂的風景畫,無法規範和建立新的法律秩序。如此,暴力強拆又如何能得到遏制?
  筆者認為,要想讓暴力強拆悲劇不再發生,一方面政府在徵地拆遷中必須“去利益化”,擺脫土地財政依賴,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侵害群眾利益。另一方面,必須嚴格執法,特別要加大違法強拆的處罰力度,實行“首長問責”制,並完善司法追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動拆遷立法的“上海經驗” 2011-09-23
遼寧強制拆遷須向法院申請執行 2011-09-16
拆遷惠民、安置富民、保障利民 江陰讓被拆遷戶得益 2011-09-15
鄉政府披上“幫拆”外衣 新拆遷法下又現行政強拆 2011-08-12
鄭州一拆遷安置小區剛封頂即拆除 2011-07-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