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透露,商務部將&&稀土專用發票制度,專用發票一旦推出,稀土“私挖亂採者”將失去銷售資格。這一説法加劇了市場恐慌,目前一些超量囤積的“不帶票”稀土在市場上開始被大量拋售,令本來已經脆弱的市場更加“雪上加霜”。(據《第一財經日報》) 最近稀土的價格在大起後大落。從2011年初開始,在半年的時間內,稀土的漲價狂潮便一路洶湧,銪、釓、釔等品種的漲幅一度高達10倍,有些稀土價格甚至暴漲15倍。從第三季度開始,稀土價格不斷下調,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裏下跌30%-60%。由於價格出現下跌,一些稀土企業開始停産保價。 一年時間內一種資源品價格能夠上漲最高達10倍之多,在其後價格再次暴跌50%,而市場需求並未發生明顯變化,價格暴漲暴跌已經非常類似於被爆炒的股票等金融産品。所以這種狀況明顯説明了稀土行業在生産和貿易上已經出現了不正常的現象。 首先要在導致稀土價格暴漲和暴跌的因素問題上正本清源。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稀土辦公室的處長紅楓在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稱,稀土曾經是中國敲開海外市場換取寶貴外匯的重要法寶,價格並沒有被有意地壓低。在中國稀土的衝擊下,海外的稀土礦基本上都已經關閉。 因為有利可圖,前些年來中國各地對於稀土開採處於粗放的狀態。這種生産方式,導致價格長期不能達到合理的水平,而且對於環境造成嚴重的風險。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對稀土進行集約式開採。 但是,由於稀土涉及地方利益,而且環境風險很大,因此也不宜於過度強調集中,否則稀土礦當地的環境和污染問題就沒有人去真正承擔,而且地方利益也無法合理補償。 而在貿易上,既要防止傾瀉式的銷售,即防止各地為了短期的自我利益而瘋狂的出口,導致稀土價格長期偏離均衡價格,同時也要杜絕把稀土資源作為法寶而哄抬價格的思維。稀土價格賤賣導致價值流失,造成環境污染,但是如果價格哄抬到畸高的程度,必然會壓抑需求,並促使其他國家稀土資源的重新開發和勘探,從而造成本土稀土資源的閒置和價格暴跌,傷害稀土企業和當地的利益。 所以,有必要把稀土作為一種“正常”的資源和産品進行對待,防止出現過低的價格,也避免出現哄抬的價格。在生産上,出現跨地區的大企業和各地若干家當地企業適度競爭的開發局面是比較合適的,前提是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同時在價格形成上,尊重市場規律,但是必須包含較高的環境控製成本,這樣就不會出現無視資源稀缺和污染環境而導致的超低價格,也不會出現有意為之的哄抬價格。在生産體系和價格尊重經濟規律後,中國和海外的稀土資源將會形成均衡的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狀態,而下游生産企業的成本也會得到合理預期和控制,整個産業鏈條才能和睦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