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強製造業對中國發展至關重要
2011-10-27   作者:亞夫(上海證券報首席編輯)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已有好幾年。現在,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有來自中國的産品。但就此認為,凡中國製造就等於都由中國製造,那就錯了。很多時候,中國企業只是一個代工廠,離世界工廠還差得很遠,只能稱為“世界代工廠”。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沒有製造業的經濟是危險的。所以,中國要老老實實地把製造業做好做強。
  為什麼要這樣説呢?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德國。在本輪金融危機中,包括最近被過度放大的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出事的多數是製造業垮塌的國家,就連美國也是這樣。唯獨德國表現最好,不僅財政狀況好於歐元區其他國家,出口好於其他國家,就連就業也好於其他國家。這得益於什麼?得益於其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的製造業。
  反觀美國和英國的情況。英國現在基本上是一個玩“虛”的國家,主要依賴金融、教育及其他服務業。本來,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有紮實的製造業基礎,但到了20世紀初美國起來以後,英國就不行了,它的製造業佔比越來越小 。但英國人還玩得起,因為他們的科研與教育一直很強,再加上金融服務業佔全球份額很大,因此,從全球分工來看,還能撐得起。
  但對一個國家來説,教育科研與金融服務業對就業人口的要求很高,能夠吸納的一般勞動力與技術工人比重很小,這就容易造成結構性失業問題。前不久英國倫敦出現的騷亂事件,跟這個國家扭曲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有關。尤其是青年人失業比重太大,完全是經濟過“虛”的結果,這是一個教訓。
  美國的情況本來不應該像英國那樣,美國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有3億多人口,又有很強的科研教育與市場力量,但現在也搞得一身債務,成了全世界揹債最多的國家。問題出在哪呢?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其中産業結構的扭曲與金融服務業的異化,造成了美國製造業的日漸衰落,結果便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
  比如,最近越搞越大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有兩個訴求,一是就業訴求,二是制裁“肥貓”訴求。這兩個訴求看似不相關,其實,往深處挖,都與美國的産業結構有關。自上世紀70年代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所謂全球化和全球産業分工的浪潮下,把大批企業移師海外,結果是企業雖實現了全球資源配置和利益最大化,但國家卻出現了産業空心化。
  現在,美國提出,再工業化、重振製造業,擴大出口,增加就業。這是對的。但時間已經有點晚了,需要花大力氣做結構和産業調整。相比起來,德國就要好很多。德國統一後,他們摒棄內鬥,內外兼修,尤其不放棄對製造業的投入,成為發達國家中製造業最強、最有活力,吸納就業佔比最多的國家,基本保持了一個健康的經濟架構。
  從這一點上看,德國的經驗最值得學習。因為,中國現在儘管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中高端領域、在自主品牌和知識産權及技術工人的素質等方面,與德國相比還差得很遠。中國現在頂多只能算一個“世界代工廠”,不能稱為“世界工廠”,不能像德國那樣輸出一系列可信賴的、有自主品牌的製造産品。要走到這一步,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比如,美國蘋果公司的許多産品都貼着“中國製造”的標籤,但利潤最厚的部分都不是由中國生産的。很多時髦的電子消費品,只是在最後組裝環節在中國完成。處在産業鏈最低端的中國産業工人,只是一群簡單勞動力的出賣者。他們付出的勞動和身心代價及環境與社會代價,與這些産品實際産生的利潤之間是不匹配的。
  因此,中國需要從“代工廠”走出來,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不能像英美那樣玩“虛”的,還沒等製造業強起來,就搞那些沒有根基、看不清前景的服務業。比如,像溫州等地的有些工廠前幾年開始不務正業地投機房地産,現在資金鏈斷裂了,不僅把生意搞砸了,也把本業搞垮了。
  中國由於人口多、地區差異大,需求也多樣,又有很強的、持續的就業壓力與社會發展壓力。因此,即便現在外部形勢比較複雜,但從內需看,也需要發展有市場前景和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加工製造業。只有把製造業做好做強了,才能形成穩健的經濟結構,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全球最大風電設備製造商産49米葉片在津下線 2011-10-24
全球最大風電設備製造商産49米葉片在津下線 2011-10-24
認清出口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2011-10-24
東北裝備製造業遭遇運輸瓶頸 2011-10-17
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讓中國製造走上品牌發展之路 2011-10-1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