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溫州等地出現了民間借貸和企業資金鏈斷裂問題。如果説瘋狂的民間借貸是因為受到貨幣政策緊縮的影響,那麼對這些問題的擔憂將是短暫的,只要適時調整政策即可緩解壓力。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對溫州和部分沿海地區的出口加工製造型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其實是不斷抬升的人工成本和提升産品附加值的需要。
1、出口製造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出口産品的基本狀況是,出口數量多,自主品牌少;低附加值産品出口數量大,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數量少。
雖然在各級商務主管部門的推動下,經過參與國際競爭的實踐,出口企業的品牌意識明顯增強,品牌商品出口份額逐步增加。但總體來看,我國製造業出口品牌建設的現狀仍不樂觀。
首先,自主出口品牌嚴重匱乏。從出口結構分析,大部分使用貼牌方式生産。目前我國擁有自主品牌的進出口企業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
其次,自主出口品牌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國際市場上,我國名牌所佔比例不到3%,但市場佔有率卻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
最後,自主出口品牌的附加值不高。有無品牌差別不大。這主要集中表現在專利權在國外的電子産品出口加工産業中。
2、出口製造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目前出口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政策體制與企業自身兩方面,並且集中在四個焦點上:政策扶持沒有到位、國際層面的“匯率”打壓與“高端”打壓、知識及技術含量,經濟波動中小企業缺乏再生能力。
首先是政策扶持沒有到位。近年來,財政部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以扶持出口製造企業。其意圖是,支持調整優化出口産品結構,繼續促進機電産品、具有優勢特色的産品出口。與此同時也通過運用稅收政策,嚴格控制諸如高耗能、高污染等産品的出口。但提高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扶持僅局限在終端,而忽視了出口製造企業國際競爭力形成的源頭與過程。
我們認為,政策對出口製造業的扶持沒有到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充分競爭的環境尚未促成。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宏觀調控沒有更多地考慮多種政策造成的疊加效應和中小企業的承受力。
二是中小企業高級人才的積累缺乏政策引導。目前中小企業面臨極為不利的人才競爭環境,大量人才流向能力發揮空間有限、缺乏競爭迫切性的國企,甚至形成高級技術人才的浪費。
而中小企業由於自身技術條件、創新能力、人力資本等方面的積累不足,後續技術儲備、項目儲備匱乏,始終無法擺脫在附加值低的生産端打轉的怪圈。因此通過政策引導,將新産品研發人才引入中小企業,已經迫在眉睫。
三是新産品研發沒有得到完善融資體系的支持。就資金鏈緊張程度而言,目前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甚至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還艱難。對此,我們認為,需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出口製造型中小企業的資金鏈緊張問題。要完善結構性融資體系增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
第二是在國際層面受到雙重打壓。一是“匯率”打壓,二是來自“高端”技術層面的打壓。
比如,美國參議院將匯率問題與貿易補貼綁定,矛頭直指中國,逼迫人民幣升值,以提高美國的就業率。美國等採取的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做法,確實打壓了部分中小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對企業經營構成了持續壓力。
另外,一些發達國家用“高技術”來打壓低端生産者,掠奪低端生産者創造的財富,形成了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財富分配模式。而在製造業的高端失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技術創新能力。
第三是知識及技術含量低引發的問題。勞動密集加知識與技術含量低是導致我國出口製造業長期處在低附加值端口的根本原因。
從政策層面看,技術創新與産品升級的政策扶持與指導力度不足是一個問題。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等。應當説,作為增強中小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政策力度明顯不足。
從産業層面看,一些出口製造企業只是學會了如何組織工人,而沒有學會如何組織工程師,因此只能在製造業最荒涼的地帶謀生。而製造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産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再加上生産性服務業的滯後,使得出口製造業缺乏高級要素的投入,因而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只能成為發達經濟體的代工生産。
從企業層面看:中小企業對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認識不足,導致企業自身創新動力不足,難以在短期內與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方向相適應。而同質化産品産能過剩,以及勞動密集型人才的勞動力結構,是中小企業缺乏長期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第四是部分中小企業喪失了再生能力。首先,2008年的外需驟降與今年的政策緊縮,都對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構成了挑戰。其次,出口導向型企業過度擴張導致産能過剩,企業在追求出口産品數量時忽視研發部門與高級人才儲備,缺乏提升産品附加值的核心競爭力。最後,當經濟發展到成本優勢蛻變階段,按照經濟規律,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應該退出市場。一輪中小企業“大洗牌”的形勢正在到來。
1、人才政策建議:突出發揮中小企業特有的人才吸引優勢
通過提供信息、與科研院所牽線等中介性服務使中小企業增強新産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建立全國或者局部地區技術與管理人才資源的共享平台以及培訓機制,推動中小企業人力資本積累。
在中小企業內部,突出發揮中小企業特有的人才吸引優勢。薪酬方面,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經營狀況,調整獎金的幅度。允許職工參股,以持股方式代替報酬的支付,這對於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高級人才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強化人事管理的靈活性,可以作為中小企業吸引高端人才的亮點。
2、金融政策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體系
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降低民間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門檻,鼓勵服務於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快速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以銀行貸款為主體融資模式的中國則更加困難,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採取了很多政策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比如逐步降低貸款標準、發行集合債券等。我們認為,就目前來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舉措是大力加快服務於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這需要政策的推動與扶持。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徵集與評價體系。
擔保難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世界性難題。為此,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成為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做法。實踐證明,隨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不斷拓展與深入,其作為緩解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難有效途徑的作用日益明顯。我們建議制定和完善促進擔保業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加強對信用擔保業的規範與監管。改善中小企業信用環境,提升中小企業信用能力。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作為新興行業來培育。
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風險投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仍以傳統銀行信貸為主。中小企業融資難易與國家貨幣政策的松緊關聯度過於密切,這不利於中小企業經營保持穩定性。因此,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很好的直接融資渠道。為了將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落到實處,我們建議監管部門適當放鬆行政管制,提高審批效率。
3、産業政策建議:貫徹“新非公三十六條”,致力人才儲備與産業升級
切實貫徹“新非公三十六條”,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與法律次序。破除國企壟斷,統一稅法。
瞄準破除國企壟斷,確定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的領域目錄,取消對中小企業投資領域的限制,統一稅法,堅決打擊壟斷企業對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的限制。
借鑒海外製造業成功轉型的經驗。借鑒日本70年代經濟轉型過程中製造業升級的經驗,實施嚴厲的指導性政策,加速傳統製造業技術和産品升級;借鑒德國製造業長盛不衰的人才儲備和創新實力經驗。政策引導受高能教育人才流入中小企業,逐步提升中小企業的研發能力;借鑒韓國
“生産性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結構升級的經驗,避免生産性服務的滯後使製造業缺乏高級要素投入,使得製造業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
4、製造業轉型的突破方向:指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總體思路:中國製造業轉型不僅僅包括新興産業的推動和興起,同時還包括傳統製造業行業結構優化和産品升級換代,因此未來中國産業轉型的發展脈絡將圍繞這兩條主線來進行。傳統製造業應該按照上、中、下游分別採取不同的産業政策,來規範和引導行業升級,實現傳統産業的創新式發展,實現低附加值出口産品的産業升級。
微笑曲線理論(Smiling
Curve)在中國製造業轉型中的實踐。微笑曲線是兩端朝上結構,在産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研發和銷售的兩端,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業附加值最低。因此産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也就是在左邊加強研發創造智慧財産權,在右邊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
我們認為,當前全球産業鏈已經由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主導。以製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産業鏈可以分為産品研發、製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從過程産品到最終産品再到最終産品銷售,産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
我國的大部分出口製造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主要從事製造加工環節的生産。然而,無論加工貿易還是貼牌生産,製造加工環節付出的只是土地、廠房、設備、水、電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簡單活勞動成本,雖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國家間具有可替代性,企業為爭取訂單,常常被壓低價格。
而跨國公司掌握的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其所投入的信息、技術、品牌、管理、人才等屬知識密集要素,比製造加工環節更複雜,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研發和流通環節要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按照合同完成訂單生産即可分享利潤的製造加工環節並不負責産品銷售,市場風險極低。按照成本與收益、風險與收益正比匹配原則,跨國公司作為生産過程的最大投資者和最終産品銷售的風險承擔者,自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結合中國製造業轉型思路與微笑曲線理論(Smiling
Curve)在中國製造業轉型中的實踐,我們對中國製造業轉型突破方向的思考是:目前的融資困難、成本上升以及外需不足作已經成為出口製造類中小企業的三大“殺手”,但這都是短期的、戰術的、次要的。中國製造業轉型突破的戰略性方向應該是:強化人力資本儲備,提升技術含量,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結構升級,逐步走出全球製造産業鏈條中的低附加值環節,向研發和銷售的高附加值兩端突圍。
其短期戰術選擇有兩個方向:一是加大高端裝備製造業的技術創新力度,二是大力發展為製造業配套的生産性服務企業。
而提高中小企業科技含量的政策引導是:扶持有條件的企業,採取獨立或者與大企業聯合等多種方式探索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政府採購適度傾向高科技民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政府招投標項目的競爭,從政策上扶持高科技民營企業。
産業升級和節能減排方面,建議政府鼓勵民營企業研發節能新産品,並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和運行效率。
從目前形勢看,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危機也是轉機,如果在政策環境上有所改善,而企業又能積極自主地把握好“大洗牌”的時機,那麼轉型升級、做久做強,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