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不是簡單的國産化
2011-10-18   作者:路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振興裝備製造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自己做裝備。可以合資,但不能合資組裝産品,要做産品。作為落後國家,我們一定要學習技術。
  技術從先進國家轉移到落後國家,需要後者有能力學會。為什麼技術轉移在有的國家有效在有的國家無效?小學生的能力沒到,不能教其大學知識。“引進技術”如果不是建立在自己的研發經驗基礎上,無論從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理論看還是從中國的實踐經驗看,都不會帶來“消化、吸收、再創新”,只能導致技術依賴。
  “引進、消化、吸收”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模式,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具有自主的産品開發平台。
  近20年來,我國裝備工業所實行的技術引進政策一直是追求國産化,也就是在引進外國産品設計或全套系統設計的前提下,由中國境內的企業按照外國的設計製造出産品。我們的目標一直是提高國産化率。可是國産化不能反映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的能力。即使國産化率達到100%,設計還是別人的,我們永遠是組裝者。以波音787為例,波音公司自己只造10%,其餘90%全是外國生産的。它的國産化率是多少?可除了波音公司,誰也不能讓它飛起來。
  自主化則完全不一樣,至少有3個標誌:一是能夠自主開發産品和工藝;二是擁有對自己産品的知識産權;三是能夠自主控制技術學習的過程。
  如果要達到自主化,技術學習者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産品開發平台,這是實現“再創新”的必要條件。即使仍然需要學習和吸收外國的技術知識,也不需要採取全套引進的方式。
  在自主化模式下,中國企業的産品可以集成大量國外供應商的零部件,所以零部件的國産化比例可能比國産化模式下的比例更低。但由於我們掌握着産品開發和市場開發的主導權,所以能夠以系統集成者的角色,去控制技術的演進,掌握利潤的源泉。(熊建 採訪整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通客車:持續自主創新 引領行業進步 2011-08-04
注重自主創新 打造自主品牌 2011-07-14
自主創新贏得市場認可 美晨科技即將登陸創業板 2011-06-1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