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應為醫療成本上漲買單
2011-10-13   作者:張海英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衞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在12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儘管上半年公立醫院費用控制取得一定實效,但物價上漲導致運行成本增加、醫療技術服務價格調整等影響因素依然可能使下半年醫療費用存在上漲可能。(中國新聞社10月12日)
  CPI高企,基本上所有行業都不能倖免。在醫療領域,無論是原材料價格還是勞動力成本,必然會水漲船高。要想避免醫療系統運行成本上漲轉嫁到患者身上,最可取的辦法是增加財政投入,理由有四點:一是,財政為醫療成本上漲買單,可規避醫療成本上漲影響新醫改大計。這輪醫改的目的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如果看病貴這個問題繼續存在,醫改的效果無疑就打了折扣。二是,財政投入長期不足造成了看病貴,理應還賬。有學者2008年曾披露,從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到現在,政府財政投入在全部醫療支出中所佔比重僅為15%—18%,佔GDP不到1%。而發達國家對公共醫療財政投入則佔GDP近8%。雖然新醫改3年要投入8500億元,但遠遠達不到GDP的8%。三是,財政“豐收”具備了增加醫療投入的條件。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74286.29億元,同比增長30.9%。由此測算,今年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元。如果説之前財政對醫療投入不足是因為差錢,現在不能再拿缺錢當藉口了。四是,改善民生首先是改善醫療價格。人的健康權、生命權是最基本的權利,如果給改善民生搞一個排行榜的話,醫療無疑比住房、教育等民生大事更為重要,當排首位。那麼,在分配公共財政資金時,理應優先向醫療領域傾斜。
  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加快醫改步伐也是化解醫療成本上漲的良方之一。因為醫改的作用之一就在於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去除醫療成本中的不合理成本,如腐敗成本、管理成本等。看病貴,一方面在於公共醫療資源整體上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醫療資源不均衡,還存在不少醫療資源被浪費的現象。
  據報道,按可比價格計算,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在持續4年每年上漲5%之後,上半年門診費用上漲0.3%,住院費用下降0.1%。表明公立醫院改革有所突破,醫改取得初步成效。但我們要意識到,如果稍不留神,這點成果很有可能被CPI高企帶來的醫療價格上漲沖走。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