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在中國市場頻頻出手,4月收購了銀鷺食品公司,7月又開始洽購中國內地市值最大的糖果商徐福記國際集團。按雙方簽署的協議,雀巢將收購後者60%的股份,而徐氏家族將持有剩餘的40%。如果這項約合17億美元的交易獲得監管者和股東的批准,徐福記可能將退市,雀巢和徐氏兄弟將把該公司作為一家合資企業經營。若雀巢成功“吃下”徐福記,將會顛覆中國糖果業的競爭格局,而且這將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內地的最大並購計劃。儘管並購最終能否成功還有待於商務部的審查,但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國際化、全球化浪潮下民族品牌生存發展的擔憂。
目前,外資並購已經滲透到了中國市場的各個行業,民族品牌正在逐漸消失。在飲料市場,包括天府可樂在內的八大名牌中有七家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收購,之後無一例外地在市場上消失;在化粧品市場,國外品牌已佔據75%的市場份額;在啤酒行業,年産5萬噸以上的
60家企業中有 72%被合資;在洗滌用品市場,4大年産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被外商
“吃掉”3個;在感光行業,除樂凱一家外,其餘的全部被國外“吞併”,等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統一市場的逐步形成,外資對中國企業的並購如若是市場行為,本無可厚非,我們也應當理性地去看待外資並購,既不能將它妖魔化,也不能輕視它。
從目前來看,外資並購對行業的影響是雙重的。從正面講,其一,有助於國內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其二,有助於提高産業集中度,促進産業的整體成長與進步。其三,有助於提升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的服務水平。同時,外資並購民族品牌産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首先,産業安全問題。外資對重要産業、重要企業的並購可能導致外資對國家稀缺資源或戰略資源的獨佔或壟斷,或者控制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技術。尤其是涉及到城鎮居民基本消費品以及上游産業的,如食用油、乳業和肉製品加工等等,這些産品涉及面廣、消費量大且與國內農業緊密相關,如果不對外資並購適當控制,那麼對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將會形成很大挑戰。第二,外資並購可能導致行業過度集中,容易形成寡頭或壟斷,有礙市場的良性發展。如歐萊雅收購美加凈和小護士,寶潔收購沙市日化“活力28”等。這種並購行為的後果往往是民族品牌陷入被“圈養”或者“打入冷宮”的處境,而跨國公司迅速獲得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此導致行業高度集中,加大其他本土競爭者的生存難度。同時,壟斷或寡頭的行業格局將大幅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因此,外資並購可能形成的行業壟斷或寡頭可能導致在該行業內的一些小規模優秀本土企業在與外資的血拼中從市場上消失。第三,對我國特色企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民族品牌發展主要仍處於成長期,如果民族品牌不進行保護,任由它們被強大實力的外資企業進行兼併,國內將失去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不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可以全球化,企業發展可以跨國境、跨地域,人文交流可以跨民族、跨文化,但人是有國籍之分的,於是品牌也就有了國界。歷史地看,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必須以一系列企業品牌的成長壯大為前提。民族品牌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民族品牌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已經成為了國家軟實力的象徵。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其經濟強大,“世界十大品牌”美國有九個。鄧小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我們一定要有拳頭産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
”
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制止試圖壟斷國內市場的惡意並購。實際上,在市場經濟和企業品牌較為成熟的美、德、日、韓等國,他們對外資並購本土企業都有一定的限制;在當前的全球並購潮流中,他們都採取了一些措施,為他們的本土企業和品牌或明或暗地撐起“保護傘”。
沒有民族品牌的崛起,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很難説真正強大。在未來30年,如果有10到20個中國自主品牌成為世界頂級名牌,如果在一大批名牌帶動下,中國經濟走上品牌化道路,那時,中華民族將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品牌不能在外資並購中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