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的成因
2011-09-30   作者:戴險峰(美國芝加哥宏觀策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大家對通脹的成因常常爭論不休。比如,中國的通脹就會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之爭。成本推動説基本圍繞着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而貨幣超發論基本歸於需求拉動陣營。其實,中國的通脹成因應該是各種因素都有,而且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有時又互為因果。比如,美聯儲推出QE2之後,大宗商品市場應聲而起。這無疑增加了企業原材料成本,而企業就會盡可能將成本轉嫁出去。這方面就有貨幣超發及原材料上漲兩個因素,且互為因果。同時,中國面臨所謂的“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因此低端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也是成本推動因素。
  不管形成通脹的觸發點是什麼,通脹的最終形成都要依賴於貨幣發行的配合。通脹到最後永遠都是個貨幣現象。這就要提到那個著名的恒等式MV=PY。M是貨幣供應,V是貨幣周轉率,P是價格,而Y為産出。取百分號後,再假定貨幣周轉率為常數,産出增長率固定。那麼貨幣增長就直接決定價格增長,也即通脹。

  兩類通脹

  輕度通脹的成因也許會引起爭論,但是惡性通脹的成因則非常簡單。惡性通脹永遠都是不負責任的政府財政與中央銀行相互結合的結果。這或許就是現在很多國家、地區的央行都信誓旦旦地宣稱其獨立性的原因。
  理論上對通脹的論證有貨幣主義及凱恩斯主義之分,但結果都還是要把持續的通脹歸於持續的貨幣超發。
  貨幣主義理論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增加總需求,從而使價格提高。而社會産出在初步提高之後,由於總供給曲線下移而再次滑落(總供給曲線下移是因為生産資料價格上升)。結果就是社會總産出不變,但是價格進一步提高。
  在凱恩斯的理論下,政府增加支出造成社會總需求增加,從而使價格上升,産出超過自然水平。隨後因為要素價格上升,供給曲線下移,又造成産出回歸到自然水平,而價格進一步上升。整個過程造成的就是一個一次性的價格上漲,並不形成通脹。價格的持續上漲就要政府持續不斷地推出新的財政消費,但是政府支出是有上限的。所以,即使在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中,持續的高通脹也需要貨幣的超發。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經常見到的所謂“成本推動型通脹”和“需求拉動型通脹”。
  成本推動型通脹,成因可以有多種,如原材料成本上升,或工資上升。目前發生在中國的就兩者兼具。比如由於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造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同時,中國在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又造成工資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則可以視為總供給曲線下移,從而造成價格上升,産出減少。這時如果政府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及就業,就會採取刺激政策,從而將總需求曲線上移。這樣就會提高産出,但是價格會上升到更高位置,從而形成持續的通脹。這用來解釋目前正經歷的通脹還是有説服力的。不過,中國政府現在針對通脹問題開始採取緊縮政策,可以認為理論上的總需求曲線持續上移已經停止,去除了通脹形成的需求方面的條件。
  而需求拉動型通脹是指在經濟增長已經達到飽和的情況下,政府依然採取刺激政策從而將需求曲線上移而造成。其結果便是産出水平上升,價格上漲。在價格上漲、工資上漲的情況下,總供給曲線開始下移,並在更高的價格水平上,回歸到原先的産出水平。如果政府沒有意識到就業已經達到均衡水平,而不斷重復上述的刺激(通過發行貨幣來進行),那就會對總産出沒有任何影響,只是造成通脹。這裡其實又隱含着成本推動的因素在裏面。

  惡性通脹的根源

  相對來説,惡性通脹的成因就單純而簡單。央行超發貨幣來滿足財政透支永遠是惡性通脹的根源。
  歷史上有多次惡性通脹,從一戰後的德國,二戰後的匈牙利,到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南美和東歐,再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俄羅斯及最近的津巴布韋。
  所有這些惡性通脹的背後都是政府以發行貨幣的方式來解決財政支出問題,而這實際上也就是變相的一種稅收。歷史上的惡性通脹無一例外都是政府瘋狂印鈔的結果。
  德國在一戰結束後要承擔鉅額賠償,同時其國內經濟也要重建。這就使德國政府的支出遠遠高於收入。一般來説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要麼是增加稅收,要麼是借債。但當時這兩個方案都不現實,因為德國政府的收支缺口太大。所以德國政府就採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印鈔。1923年德國通脹超過百分之一百萬。很明顯,德國的惡性通脹就是貨幣超發的直接結果。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內生的惡性循環,當發生通脹時,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更加降低(因為時滯,實際收入在高通脹下大大縮減),就更加依賴於印鈔來滿足支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其他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發生的惡性通脹,其形成機制與德國一樣,都是央行發行貨幣來滿足政府財政支出造成的。
  正是因為財政與央行結合的危險性,央行的獨立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央行獨立就可以盡量在制度上避免貨幣超發形成的惡性通脹。這裡,發展中國家因普遍缺少這些約束,所以就更加容易形成高通脹。在這點上,中國也曾有過教訓。由於央行參與解決財政缺口問題,中國經歷過幾次高通脹,並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達到近20%,1994年又一次達到20%左右。這也促使中國政府下決心來修改政策,並在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禁止央行直接認購國債。
  發展中國家的通脹一般都要比發達國家高些,這裡有經濟增長速度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央行的獨立性的不同應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治理通脹的正向邏輯:改善私人部門資金供給 2011-09-22
新匯率戰在即 高通脹國家風險加劇 2011-09-22
[博客]治理通脹的正向邏輯:改善私人部門資金供給 2011-09-22
大宗商品價格大漲 輸入性通脹壓境 2011-09-21
應對通脹最好的方法少干預多補貼 2011-09-20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