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以來,有一個傾向,就是各地爭相將發展新興産業和高新産業,作為未來破局之道,而忽視了“中國製造”,甚至,很多地方將傳統産業,作為落後産能。各地興起騰籠換鳥之風,必欲除之而後快。 以太陽能産業為例,全球有46個國家將其作為未來新興産業的支柱,而國內幾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將其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産業。如此,很容易導致新興産業的同質化。 同時,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很多人提出,中國應走向全球産業鏈的高端,吉利收購沃爾沃,似乎成為中國企業未來走向的注腳。 理想與實現總差半步。 事實上,就中國在全球産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於全球産業鏈的下端。在高端産業領域和主流産業,中國企業的産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以實現。 中國目前製造業的困境,並非製造業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由於貧富分化嚴重,權貴和富豪階層的奢侈品消費流行,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而在另一端,則是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構成的低端消費市場,而在此中間,大眾消費,或者説是“中端消費“嚴重匱乏。 新興産業和高端産業,絕對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託太多期望。欲以此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更似一種投機主義。中國更需重視“中國製造”。否則,在高端領域,中國將受到歐美阻擊,在低端領域,越南和印度虎視眈眈,中國有兩線作戰的巨大隱憂。如製造業優勢失去,中國將發展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