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四方來 俱往地産去
2011-09-10   作者:童大煥  來源:中國經營報
 
【字號

 
  童大煥

  中央銀行今年以來大規模提高準備金率以回收流動性,銀行也因此對住房按揭客戶惜貸,加上一系列嚴厲限購政策,本想逼房地産商降價,但房地産商卻多數巋然不動,甚至於央視還報道過房地産商做起了煤老闆,投資煤礦賺快錢。中國社科院金融學者易憲容發表文章《房地産市場未來有多種可能》指出,從全國住房銷售、住房投資開發、資金進入情況來看,當前國內房地産仍然處於極度亢奮之中,比如上半年住房投資開發增長達到了36%以上水平,房地産開發資金增長達到了26%以上。全國的住房平均價格(全國住房銷售總額除以住房銷售總面積)從2010年底的4724元上漲到5188元,漲幅達到近10%。一二線城市吹大的房地産泡沫向三四線城市蔓延。
  吊詭的事實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判斷。其實只要理清楚“錢從哪來,又往何處去”,順藤摸瓜,一切便瞭如指掌。首先是大量資本在銀行表外和民間金融中運行,根本不受監管。過高的通貨膨脹導致嚴重負利率,居民與企業不願意把存款存入銀行,紛紛通過各種投資渠道如銀行理財、信託等産品把銀行存款分流出來,通過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以及私人借貸等活動,形成數量龐大交易活躍的“影子銀行”。這便是資金的主要來源。
  有錢了,錢向哪去才有高利潤高回報呢?傳統製造業肯定不行,銀行負利率也不行,珠寶古董藝術品門檻太高圈子太小,股票太不靠譜,選來選去,這麼多年來只有房地産最保險。正好碰上嚴厲限購,多數地産商即使降價也無人買房,但是不能坐以待斃啊。怎麼辦?高利息向影子銀行借錢!高利息又催生民眾和中小企業千方百計向銀行和個人借款,轉手以更高利息向外借貸。最後這些錢都源源不斷地流向了房地産。
  聯達四方機構總裁楊少鋒前不久在福建、浙江走了一趟,發現大量製造企業向銀行貸款完了以後去做高利貸。“現在我們融資的成本,銀行給開發商貸款都是15%,基金現在的融資成本沒有低於20%的。金融機構貸給開發商的錢都是25%的利息了。”
  嚴厲的“超級限購”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限購沒有能夠阻止資金進入房地産領域,反而以一種更瘋狂、利息更高的形式進入了房地産領域,既形成了一些經濟活躍地區“全民借錢、全民進入房地産(間接或直接)”的後果,又以成本推動的形式極大地推高了房地産的“隱形價格”。未來限購一旦開閘,這些比調控前還高的“隱形價格”就必須在市場上得到實現,否則,不僅是房地産業崩盤,還有可能直接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盤。
  可以説,超限購導致房地産業全面綁架了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如果不限購,資金以正常購房等方式進入房地産,還不會推高房地産的“隱形價格”(即沒有實現但必須實現的價格),同時所購房屋還可以成為使用品進入社會,造福社會。可是,由於限購,資金無法在房地産開發完成後的後端進入,倒過來以更高融資成本為代價在房地産前端進入,抬高房地産價格的作用沒變,鉅額利率還引得全社會的資本都瘋狂進入,且門檻比購房低得多。這時候的房地産,還不能購買使用,卻已經完全變成了資本投機的工具。
  違背市場規律的行政調控,只能導致比市場調節更嚴重的後果。只要房地産成為國人保值增值的工具,不論行政手段的限購乃至法律手段的對房地産保有環節徵收物業稅,都無法阻止人們和資金的瘋狂進入。而資金的瘋狂進入,自然只能使房地産價格繼續向“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方向邁進,直至最後房地産和金融體系一起同歸於盡。
  超限購的南轅北轍説明,就房地産論房地産已經完全走進死胡同。只有圍魏救趙,才能救中國經濟於水火、解房地産業於倒懸。辦法兩個字:減稅。
  經濟學家郎鹹平在《限購令能消滅炒房團嗎?》一文中寫道:“製造業平均毛利潤5%,如果再刨去一些其他費用的話,我們的製造業基本是不掙錢的。2010年,我國增值稅收入是2.1萬億元,企業所得稅是1.3萬億元。根據證監會的研究數據推算,中國上市和不上市的企業利潤總共不過3萬億元。此外,不同行業還要負擔不同的稅費,比如汽車等行業要承擔6000億元的消費稅,服務業要負擔1.1萬億元的營業稅。整個算下來,2010年我們國家的稅收總收入是73202億元,相當於中國企業稅後利潤的2.4倍。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壟斷行業完全可以將稅費轉嫁出去,但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因為受限於"6+1"産業鏈裏面最沒有定價權的處境,它的稅負根本無法轉嫁,結果就是"又累又掙不到錢"。”只有減稅和創造更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行業能掙錢,同時又讓更多的富餘資本有渠道保值增值,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才有可能進入良性軌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