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唱淡中國稀土無濟於事
2011-09-07   作者:劉濤(宏觀經濟分析師)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美國某媒體近日引用伊利諾伊州一家權威稀土研究機構的報告,聲稱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即將在2年內發生根本改變,6年內更將被嚴重削弱。原因是,隨着美國加州、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紛紛上馬新的稀土項目,2013年,中國佔世界稀土供應的份額將從目前的96%降至77%,而2017年將進一步跌至43%。
  無獨有偶。在更早的時候,日本科學家也聲稱在太平洋國際海域發現一個巨大的稀土礦藏,估計總儲量為800億-1000億噸,且可以“輕易地”被開採。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麼稀土這個名字恐怕將不再名副其實了,因為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此前的權威調查數據,全球已證實的稀土儲量僅為1.1億噸,主要埋藏在中國、俄羅斯、中亞和美國;猛然間,全球稀土儲量翻了1000倍,其價格必然一落千丈!
  明眼人一望便知,美、日兩國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的就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誘導中國趕緊自動取消關於稀土開採和出口的限制措施。可惜,中國已多次亮明了態度:第一,中國無意壟斷稀土供應,樂見其他國家也開發自己的稀土資源;第二,稀土開採和提煉對環境破壞巨大,中國限制稀土過量開採完全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戰略。
  1990年到2007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隨着稀土資源的肆意開採和低價銷售,中國稀土儲量急劇減少。悲觀的預計是,這些儲量將僅夠中國和全球再消耗15-20年。與稀土出口數量節節攀升形成反差的是,中國稀土出口價卻被不斷壓低。長期以來,稀土定價權掌握在日本、美國、歐洲等進口大國手中;而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中國,則因國內地方政府、企業的惡性競爭和走私出口等因素導致在定價問題上失去了發言權。
  更嚴重的是,中國稀土資源目前大多以原材料形式出口,低附加值初級産品比重佔75%以上,而高純單一稀土氧化物、高級合金等高附加值産品僅佔25%左右。中國的稀土産業不僅利潤率低,且開採和加工過程對環境污染嚴重——在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區,仍採用池浸工藝提煉,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以這種工藝提煉稀土獲得的全部銷售收入,甚至不足以彌補將來治理環境和生態的費用。而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擁有稀土加工的先進技術,它們往往以低價從中國瘋狂進口和儲備稀土原料,然後再以超過20倍的價格將加工品返銷到中國謀取暴利。
  中國目前對稀土出口加強管理,一個重要動機是,希望從過去粗放型的出口模式轉變為更精細的出口模式。具體思路是,通過限制稀土原料的低價出口,吸引外資稀土加工企業投資中國,轉移先進技術,然後將附加值較高的中高端稀土産品出口。顯然,這種可持續的資源産品開發方式,與中國當前大力推動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模式轉換是一脈相承的。
  事實上,對資源産品開徵出口關稅(或國內資源稅),或實行配額管理,是國際通行做法。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最大化本國利益;其次是為了保護本國資源的合理開發,避免竭澤而漁;最後,這也是為資源産品開採造成的環境破壞籌備救濟資金。
  的確,近年來隨着勘探技術的日新月異,全球範圍內新的稀土礦藏的陸續發現,例如,澳大利亞的韋爾德山、越南的茂塞等。但這些新礦藏無論在儲量還是品質上都無法撼動中國的絕對優勢地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國稀土進口的嚴重依賴難以改變。與其危言聳聽意圖訛詐,倒不如認清現實——低價攫取稀土資源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與中國加強稀土産品精加工方面的技術合作交流,同時參與到修復因稀土開發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工作中來,未必就不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江西主要稀土礦區計劃停産 2011-08-30
炒家拋貨無人接 稀土市場現頹勢 2011-08-26
環保核查新規涉及所有稀土企業 2011-08-24
美國研究報告稱全球稀土需求增速將超7% 2011-08-19
“十二五”新材料自給率達七成稀土永磁將成急先鋒 2011-08-1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