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國內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佔40%左右,個別科研人員通過虛報經費等手段將科研經費放入個人腰包,相關機構的財務部門對此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人們總願意相信“窮書生”的古老説法——真正熱愛科學、熱愛知識到骨子裏的人,大多數是物質上的窮人。但這種“窮”不代表缺失、更不代表不完美。有什麼比一位執著的學者,窮其畢生,最後留下一卷令後世仰止的沉重書卷更令人敬仰? 有人説,物質上的貧窮是知識分子的宿命。但我們也不能排除那些合理的、順其自然的財富,如果能夠衣食無憂地與科學相處,誰又願意去做苦行僧?但是,一旦知識、科學成為謀取利益、填平欲壑的手段,其結果一定比獨守清貧更可悲。尤其令人不齒的是,當今有些科研人員藉&知識之名投機鑽營,成為科研經費庫裏的“碩鼠”。這些人,實在應該摸摸自己心間,看看年少時那個科學家的夢想是否還在。 其實,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不能招架誘惑的真性情者何止科研工作者?但這不能成為竊取科研資金的藉口。為解決科研資金大量流失問題,不妨也採取公開的方法,將不涉及國家機密的科研經費納入“公示”的範疇。 針對個別官員大量財産來源不明,公眾呼籲採取財産公示制度,通過最大範圍的監督,把官員收入放在陽光之下,進而實現反腐、防腐。對於科研經費,其實也有一套已成體系的運行和管理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套運行方式還不夠公開。因此,可以從一些大項目開始,將科研經費的詳細使用情況曬到網上,接受公眾的逐項監督。 當然,公開不是萬能的。相關管理部門在對科研經費進行“公示”的同時,要重視每一個群眾舉報,並在核實無誤後徹底嚴查。只有監管與懲處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震懾那些科研資金庫裏的“碩鼠”,也才能保障我國科研事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從事科研事業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也應該充分認識到,科研經費的流失達到需要“公示”的地步,這是對個別人學術品格的莫大諷刺,同時,也是給最大多數人證明清白的機會。它讓我們知道,清清白白地從事科研事業,不僅是科研工作者的一個口號,更應該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