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八通線通州北苑站試點公布早高峰列車擁擠度,並與限流措施挂鉤,達到“擁擠”和“非常擁擠”時將限流。今後,高峰期地鐵限流或將不可避免。 這消息,對於上班族而言或許既欣喜又苦惱。欣喜的是坐地鐵不用那麼擠,苦惱的是若不幸成為被限的對象,上班必會遲到。苦等高峰期過不是辦法,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則同樣面臨超載難乘的難題。怎麼辦?這或許是更為現實的問題,值得各方重視與破解。 毋庸諱言高峰期地鐵限流的正當性。畢竟交通安全是政府的沉重壓力,一旦出現哪怕一起事故,所帶來的傷害和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都將是政府難以承受之重。為乘客安全計,地鐵限流儘管難為也確是必須為。現在的問題是,限流之後,把限下來的乘客分流到哪去? 對於上班族來説,也許會作出避開高峰期的理性抉擇,可能需要比以往早起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這種早行,可能會給上班族帶來生活規律的直接衝擊。一時難以適應是必然的,有所埋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説,用經濟杠桿的辦法或許更能起到錯峰的效果,比如在高峰時段提高票價。但從現實情況看,結果被錯峰的可能只有那些數量很小的非上班族。儘管缺乏精確數據,但形成交通高峰的主要就是上班族。除非票價提到讓人痛苦的程度,否則提價對上班族的分流影響有限,最終會直接影響地鐵分流的效果。 對於乘客來説,或許還有其他步行、騎行等選擇,但從總體上而言,這種選擇對上班難題的破解並不大。從根本上説,上班難題需要政府去破解,同時贏得乘客配合,才可能打破交通困境。 從政府部門的角度看,更多提供公共交通工具,更多提升公交速度,更多發掘地鐵、公交的運行頻率空間,或許能較好地消化地鐵限流所産生的分流壓力。不妨研究乘客出行實際,增設重點線路的公共交通工具。把公交優先的理念進一步施行下去,讓公交行得快捷、上得方便、坐得舒服。在分流站點實現公交工具接駁,以便乘客有更多選擇而不是乾等。唯有把問題想深想細想透,才可能求得各方的共識和配合。 從北京交通擁堵實際來看,期望一個措施就一下子能實現交通暢快不切實。各種建、管、限的措施也不可能立竿見影,交通新政的實施到位也有一個過程。在這種情勢下,迫於安全大計的地鐵限流,還應注重疏導好公眾情緒,贏得各方理解和體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