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成為世界上豪華包裝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包裝廢棄物體積佔固體廢棄物一半,每年浪費4000億元,1/3的城市生活垃圾是包裝廢棄物。 這組數據頗讓人吃驚。過度包裝司空見慣,不久前筆者在超市買一種補品,外表極盡奢華,大盒小盒緊緊相套,剝盡了“皮”,最後只剩下一根小小的西洋參。過度包裝由來已久,“病根”在於廠家為提高産品附加值,博得消費者眼球。過度包裝浪費資源,製造污染,給城市垃圾處理帶來很多麻煩,惟獨得利的是廠家、商家,從中賺取豐厚利潤。 有人説,消除過度包裝主要靠市場,因為過度包裝加大商品成本,如果老百姓都不去買,過度包裝就會銷聲匿跡。這種想法未免天真,包裝豪華的商品消費對象主要是公款,公款購物不怕貴,就怕包裝不奢華、不漂亮。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對過度包裝可徵收資源稅,這是網開一面不可取。過度包裝不能給消費者帶來任何方便,純屬浪費資源,屬於消費陋習,只會助長奢侈消費和公款消費腐敗,理應封殺。 筆者認為,遏制過度包裝産生的過度垃圾,當務之急是立法制定綠色包裝強制標準,對不執行標準的企業嚴厲處罰。 據悉,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曾&&《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粧品》,從2010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該標準可用三個數字概括,即商品包裝空隙率不得大於60%;包裝層數不得超過三層;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格的20%。這是中國目前唯一的“瘦身”包裝標準,但該標準局限性較大,且執行力不強,市場上過度包裝大行其道足以佐證。 可見中國需要更嚴格、覆蓋面更廣泛、約束力更強的綠色包裝系列“國標”。竊以為,標準應涵蓋所有食品、生活和辦公用品等,本着節儉、簡裝、綠色、環保的原則,少用或禁用木質和金屬做包裝材料,明確各類商品包裝用材、規定包裝成本佔商品價值之比例,並將包裝用材和成本在商品説明書中標明,便於消費者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