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為何少人問津
2011-08-29   作者:庾向榮(法律工作者)  來源:新京報
 
【字號
  8月27日,北京西城區慈善超市中心店正式營業,雞蛋、蔬果等都推出特價。但在購物銷售過程中,很少有人談及慈善。收銀員稱,對顧客消費有多少會捐出做慈善並不知情。(《新京報》8月28日)
  這家慈善超市和普通超市好像沒啥區別,特殊之處只在於,它的開辦者雖是一家社會組織,但其真正的幕後老闆是西城區的民政局。
  “慈善超市”本是個挺不錯的創意,但須明確的是,並不是民政部門所開的超市就叫“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起源於美國,現已成為國外主要的慈善平台,其主要業務是接受、處理、銷售市民捐贈的舊物,用銷售這些物資得到的善款為殘疾人、失業者、新移民等興辦各種類型的福利工廠、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安置場所。
  對照一下,就可以發現,西城的“慈善超市”難以名實相符。除了因為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其主體身份官不官、商不商外,還至少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
  首先,缺少慈善的意識氛圍。開辦者、經營者的操作思路中缺少慈善的成分,只是把它當作一般的超市運作,必然使其脫離了“慈善”的核心,連超市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市民最關注的問題,也就不是偶然的。其實,“慈善超市”的主要價值在於它是交流愛心的平台、培育慈善的基地,賺錢並不是它的首要目標。
  其次,缺少完善的運作機制。除了設立了捐贈點外,其他的都與一般超市無異。在如何吸引義工,如何接受捐贈物品等關鍵環節上都沒有特色舉措,沒有真正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
  更關鍵的是缺少嚴格的監管機制。捐贈物品從何處來,到何處去?超市的利潤如何控制?賬目如何公開?這些都是疑問。這就使得其失去監督,容易成為某些部門和個人斂財的工具。當下,打着慈善的幌子,利用政策享受種種優惠和便利,大肆攫取利益的例子還少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博客]把“陽光”灑進公益慈善事業 2011-08-26
把“陽光”灑進公益慈善事業 2011-08-26
以胡蘿蔔加大棒促慈善組織信息披露 2011-08-25
無強制力的“指引”如何規範慈善披露 2011-08-25
限時公開捐贈信息重拾慈善公信力 2011-08-2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