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美國國債,相信絕大多數人立馬會想到前不久發生的標普降美債信用級別引發的全球資本市場大震蕩,接着會對中國持有鉅額的美國國債擔起心來,美國將拿什麼還債?提及中國的錢,相信多數人立馬會想到中國巨量的外匯儲備,不由地會發問,我們的外匯儲備安全嗎?並詬病國家外管局近期“逆勢增持”美債的做法。
先説美國的國債。近期美國政府債務“滾雪球”式發展的態勢,引起全世界投資者的關注乃至恐慌。然而我以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基本的事實是:美國不是希臘。兩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實有天壤之別,因而吸引與支配全球儲備資産的能力極為不同——希臘是個區域“邊緣小國”,美國是個全球經濟內核。
若沿着當代空間經濟學的視野看世界,全球經濟也好,區域經濟也好,統統呈現核心-外圍的分野格局。其中核心居於主宰地位,外圍處在依附地位。“後冷戰”伊始,世界經濟形成了三個清晰的內核,其中美國首屈一指,歐盟其次,東亞(主要是日本)再其次。大量案例證明,東亞製造業一旦獲利並沉澱為現金與儲備,便會尋找各種各樣的路徑與方式外流,其中第一大目的地便是美國與美元資産。目前的情形是,恰是源源不斷的東亞資本流,支撐着美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
同樣反觀希臘,歐盟雖繫世界經濟第二大內核,但希臘卻屬歐盟的邊緣經濟體。在歐盟區域核心-外圍分野下,即便經濟平穩發展,也存在高端投資與人才向核心國家移動的趨向,而一遇經濟動蕩,這種流動便會加速。恰恰是這種流動的一種負效應,置希臘政府於入不敷出的財政困境。
就這個視點來看,只要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內核的地位不受動搖,總會有大量儲備流向那裏。
説到中國的錢。有種説法聽起來輕鬆做起來近乎不可能:“美債”風險大,中國應抽身!我要請教説者:轉向何處?轉向歐元區?那裏的風險比北美還要大!轉向別的“硬通貨”經濟體?目前要找到能夠容納中國如此巨量外儲的東道經濟也很難。
實際上一談到中國的錢,許多人都盯着放在美債上的那點外匯儲備,實際上那僅是規模較小明擺着的那部分,且還是多少有點收益的部分。目前最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已經形成的巨量儲蓄的出路,其中三股儲蓄的出路很緊迫:一股是將近78萬億元的銀行存款,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給沒有彈性的貨幣政策硬性“扣在”銀行系統無法産生回報;另一股是游離於正規金融系統之外的私人與私企用於炒作的現金,目前少説也有十數萬億元;第三股是巨量的財政盈餘。要給如此巨量的國內儲蓄與儲備找到合適的投資載體並非易事,弄不好則要麼給導向了低效率的部門甚至歸於浪費,要麼借或明或暗的途徑流向境外。
經濟界曾有個流行的説法:危機源自世界經濟失衡,失衡集中表現在中美身上——美國過度消費和中國過度儲蓄。現在看來,雖然危機去了兩年,這個老病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