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載,山東濰坊、萊蕪等地的很多農村小賣部成了假劣食品專營店:“德芙”巧克力僅售1元,臭幹子牌辣條已發黴變質,果凍脹袋漏水……批發商坦言:“城裏有城裏的貨,農村有農村的貨。”而工商部門&&,由於人手不足,農村食品安全管不過來。 近年來,由於城市加大了對食品衞生的打擊力度,無良商家在城市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於是將黑手伸向了農村,從而使得原本就脆弱不堪的農村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但凡生長於農村的人都清楚,農村的食品安全問題,沉疴已久,已然成為一種“常識”。事實上,在農村地區,又何止於食品,諸如日用品、農産品等等,莫不是假冒偽劣産品的樂園。如果説,小孩吃的是劣質零食,那麼大人用的洗髮水、牙膏,喝的瓶裝酒,也無不被貼上一個“假”字。不難想象,在濰坊、萊蕪這些經濟相對較好的東部農村地區尚且如此,而在中西部的農村地區,又該是何種狀態! 對於農民來説,自然希望産品質優價廉。但對於商人來説,質優價廉的産品,往往意味着其獲利空間小而成本大。商人不是天生的慈善家,追求利潤最大化和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利是其本性。尤其在市場監管缺失的環境下,商家必然會選擇“質劣價廉”甚至“質劣價高”的方式來牟取暴利。至於質優價高的正規産品,農民又往往消費不起。基於這一現實,小賣部淪為假劣食品專營店也就成了必然。毋庸置疑,農村成為“問題食品”的樂園,地方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從表象看,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只是市場監管不力的問題,其背後卻是農村消費低迷、農民購買力不足這樣一個深層次問題。多年前,李昌平上書總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至今遠未過時。應當看到,當前多數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民,生活仍處於溫飽甚至貧困狀態。正是貧困,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的增長,讓農民消費不起“城裏的貨”。 因而,對於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既需要監督發力,消滅監管盲區,給農民打造一個乾淨的消費環境,更要拓寬農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如此,才能消弭“城裏有城裏的貨,農村有農村的貨”這種刺痛人心的城鄉消費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