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案件需打通訴訟瓶頸
2011-08-16   作者:傅達林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公民申請政府信息公開被拒或逾期未答覆的,可向法院起訴,這是近日頒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透露出的信息。
    雖然只有13個條文,《規定》的&&卻經歷了近三年的醞釀,如同當初《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制定過程一樣,帶有激烈的利益博弈痕跡。即便在今後的司法實踐中,公民信息公開的訴求與政府部門利益的惰性之間的衝突,依然是建設陽光政府、透明政府道路上的“主旋律”。
    在有限的行政立法推動下,政府信息公開迫切需要外在力量介入,司法乃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由於《條例》本身存在諸多模棱兩可之處,對於信息公開的範圍往往由行政部門自行解釋,實踐中司法機關因為各種原因,對於送上門的此類案件常有“燙手山芋”之感,有的甚至迫於行政壓力乾脆不予受理。在此背景下&&司法解釋,統一各地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規則和標準,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從《規定》內容看,不僅進一步明確了受案範圍,更突出了政府部門的舉證責任,其目的無疑是為遭受閉門羹的相對人提供暢快的司法救濟。但這一目的的最終實現,有待於破解當初立法時遺留的難題——如何確定政府信息公開的範圍,如此才能確定政府信息公開的具體法律義務,並在義務未依法履行時及時給予司法監督。《規定》明確了5類具體受理案件,這將對政府主動公開信息、對公民的申請直接回復産生積極影響。
    但我也注意到,司法解釋在設定受案範圍時採取的是列舉式,其優點是清晰明確、針對性強,缺點則是存在挂一漏萬的可能。當《規定》中的5類案件無法囊括所有情況時,那些尚未預料到的案件又該如何處理?這可能影響到公民尋求司法救濟的範圍,也易縮小司法對政府信息公開監督的廣度。
    又比如,《規定》吸收公眾意見,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的“三安全一穩定信息”和“過程信息”的分類,以是否涉密作為信息公開與否的判斷標準。現實中,一些政府部門就是動用“公開後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解釋權,來應對公民知情權的訴求。刪除這一不確定法律概念,有助於避免擴大性的任意解釋。但對於如何判斷“是否涉密”,如何防止出現將三公消費定為秘密的現象,同樣需要仔細思量。
    總之,司法要想為公民提供充分的救濟,形成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倒逼效應,面臨的要害問題是如何打通受案範圍的瓶頸,當更多的案件進入司法審查,政府才會在陽光透明的征途上走得更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信息公開是消除輻射恐慌最好辦法 2011-03-29
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核安全參與權 2011-03-28
財政部:加大財政信息公開力度 2011-03-09
哈爾濱:確保銀行營業場所收費信息公開 2010-09-27
政府信息公開目的是提升政府責任意識 2010-04-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