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二三線城市的限購令已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此前,一線城市的限購政策已取得成效。從限購令執行後的房地産市場特徵看,交易量萎縮較為明顯。翻看一下主要地産上市公司的業績快報就能發現,部分房企二三線城市的銷售量佔比達到90%以上,而一線城市的銷售量則陷入極度“深寒”。 如果探究一下限購政策下的市場特徵形成原因,投資、投機類的購買力退出市場以及改善類的住房消費被限制,或是新建商品住宅市場成交量萎縮的主要原因。再有,一線城市房價仍維持高位,對於普通民眾來説買房還是遙不可及,即使有10%的實際降價也依然超出很多家庭所能承受的範圍。對於很多低收入人群來説,商品住宅價格“穩中有降”意義不大,他們註定只能依靠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來解決住房問題。刨除有能力支付高昂房價的投資類與改善類的購買力,以及根本無力支付如此沉重房價負擔的廣大中低收入人群,剩下既符合限購政策又有能力買房的家庭,是否能改變市場預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客觀地説,政府政策干預是短期內即産生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但諸如限購、限貸政策能否從根本上扭轉房價上漲的勢頭,或還要看其他諸多因素。首先,目前的房地産調控政策是否能夠長期堅持執行。政府對樓市進行調控干預並非是中國獨創的做法,有些高度市場經濟的國家對住房問題也進行必要干預。例如,韓國和日本就有“一戶一宅”的限購法律。如果限購政策能夠長期得到堅定執行,可以想象的是,房地産市場供需平衡將會發生改變。房價調控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其次,若要大規模將房價降至與普通民眾家庭收入相匹配的程度,或需有房産去投資化的政策予以配合。 中國社科院相關機構曾在上海做過一項專項調查,抽樣調查了部分新建住宅的“空關率”。所謂“空關率”是指已經售出的住房無人居住與該樓盤總量之比。這項調查是以住戶的水錶、電表、氣表是否轉動為依據的。調查顯示,不少新建樓盤的空關率達到30%,有的甚至達80%。雖然,目前尚未有權威部門對我國主要城市的空關率進行過統計,但可以確信的是各大城市中投資性空置房屋應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能將這部分房源釋放出來,必會對市場産生較大影響。在北歐國家,有地方政府規定,如果發現有房屋空置長期無人居住,政府有權強制性按規定價格出租給需要住房的家庭,並且租期長短由租戶的實際需要而定。 德國的經驗也值得借鑒。在德國,用於出售的房地産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到1.5%的不動産稅,房屋買賣還要繳納3.5%的交易稅。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還要繳納15%的差價盈利稅。並對投資者的房租收入徵收25%的所得稅。稅收大大壓縮了炒房者進行“低買高賣”的利潤空間,同時也抑制了德國人投資買房的需求。在這一政策下,從1977年至今,德國房價年均上漲僅為2%,大大低於其國民的收入增長。 下半年二三線城市實施限購政策,有望使這些城市的房價穩定下來,但着眼於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在政策制定上或需通盤考慮、長遠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