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債不破不立
2011-07-26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最近一段時間,城投債的倒債風險,時時觸動市場敏感的神經。為了融資&&的重組,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明裏暗裏角力。就監管層的態度而言,或許希望在可控範圍內“早暴露、早干預”;而地方政府的訴求在於放鬆監管、允許債務展期、借新還舊等。
  由於2012年是&&負債集中到期的時間,考慮到實力不濟的縣市甚至地市一級&&的風險隱患,有觀點認為,監管部門未來可能採取務實的態度,在信貸支持方面給予放鬆。
  但是,筆者想到的卻是,十餘年前的一樁舊案——“廣國投破産”(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或許正如一位友人所言,“中國債券市場最大的風險不是偶然的倒債事件,不是城投債,而是不允許倒債事件的發生,這樣既不能讓發行人成熟,也不能讓投資者成熟。”
  1998年10月6日,人民銀行關閉廣國投,次年廣國投申請破産。由於廣國投80%的債務來自境外130多家銀行,這一事件引發了較大的國際性影響。當時,世界主要評級機構均調低了中國籌資主體的信用級別,次年標普將中國的主權級別由BBB+降至BBB,中國海外籌資成本大幅提高,但這也是控制地方政府無序膨脹所必須的成本。
  這一事件已成為中國市場化改革深化的一個標誌,也教育了境外投資者,使他們意識到這些有着政府信用背書的窗口公司的債務並非主權級。媒體稱,時任廣東省長盧瑞華認為,關閉廣國投在經濟上説是大事情,而對觀念的衝擊則更大。“當時有種錯誤的想法,即海外銀行借給中國的國有企業錢,認為這錢是由政府擔保的;而企業也認為,向政府借的錢或由政府擔保的錢就可以不還。當時規則不明確,所以借和貸雙方都有責任。”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廣國投宣告破産,使中國金融業真正走向市場。
  但現在看來,國內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境內投資者的市場化思維,並未如大家所期許。一個簡單的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的一系列救助計劃,修復了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但並沒有改善銀行惜貸的狀況,因為機構的預期普遍不樂觀。而反觀國內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仍是政策導向型而非市場導向。2009年,國有銀行成為放貸主力,信貸規模衝刺至近十萬億,筆者曾參加數次某國有大行總行與地市級政府的銀政合作簽約儀式,往年這種不對等的簽約十分鮮見。2010年,中央政府有意收縮,但地方擴張意圖明顯,反映到銀行系統上就是地方城商行極度擴張。由此可見,金融機構的去行政化任務仍重。
  同樣,表現在債券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早前對城投債、企業債趨之若鶩,對於監管部門、經濟學家和媒體的警示充耳不聞,不同債券之間的收益率差距不大,難以反映發行主體的風險溢價。從這個角度而言,有必要看著一些城投債倒掉,有必要用市場化方式處置一些小&&,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境內機構投資者的“政府最終買單”的計劃經濟思維。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必須考慮如何約束髮行人。當年,廣國投事件的背景與現在的&&風險頗為相似,同樣是由於經濟過熱、投資失速、信貸膨脹。在破産前,廣國投投資參與了3000多個項目,涉及金融、證券、貿易、房地産、高科技等數十個領域。但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過熱治理後,地方政府仍未建立起有效的約束機制。
  不過,市場約束可能是比行政管制更有效的硬約束。或許如經濟學家巴曙松所言,一旦風險産生導致地方政府在融資市場上信譽的降低,地方政府就會比較顧忌,特別是房地産調控導致部分地區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之後,將會直接制約地方政府的建設投入規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城投債暴跌贖回壓力大 基金斬倉 2011-07-21
重倉城投債 杠桿債基連創新低 2011-07-13
城投債或面臨系統性風險 2011-05-27
未來兩三年城投債風險或集中爆發 2011-02-24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