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芬奇”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交貨不符合合同、甲醛等有害氣體超標、非實木傢具標注全實木傢具等違反合同、成分虛假標注和質量問題。 沸沸颺颺的“達芬奇”事件盡人皆知。昨日,達芬奇家居發布公開致歉信,聲稱對“某些産品産地標注問題、質量問題以及不規範宣傳問題”已開展內部清查整頓工作,並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承擔責任,但並未提及備受關注的退換貨及賠償問題。
達芬奇究竟錯在何處? “達芬奇”是進口貨,這是多數人的理解。但現在,關於“什麼是進口貨”這樣一個看起來是常識的問題,似乎也有了多重疑問。 有人指責“達芬奇”標榜意大利産品卻在國內工廠生産。但在當今的全球化生産體系下,一件最終産品的所有原料和加工均在一國之內完成,這種情況已經極其罕見。最終産品無論使用了來自其他多少個國家的原材料,在其他多少個國家經歷了加工,只要符合一定的原産地規則,其原産地仍然可以標記為德國、意大利、瑞士等。 按國際通行的原産地規則,除了完全在一國獲得或完成全部生産環節的産品外,確定原産地的標準通常是産品在原産國經歷了充足轉變;或是採用非原産地材料,但所用材料經歷了關稅分類的變化,或符合某些特定規則的特定製造或加工;或使用價值增值法計算原産國當地成分達到一定比例之上;等等。 在上述規則框架下,加工貿易、貼牌生産已成為目前國際貿易和製造業的常態。如果達芬奇代理的産品的確是意大利品牌,即使該品牌委託中國國內廠商為其貼牌製造,只要使用意大利材料等投入達到産品價值的一定比例之上(如50%或60%);按原産地規則仍然可以定性為意大利原産。問題在於,達芬奇及其代理品牌是否按上述規矩行事?這需要他們在行使保護商業機密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拿出充分證據向消費者解釋説明。 還有人指出,達芬奇標榜進口貨,但實際上是國內生産出口然後復進口,這種現象其實也很正常。在加工貿易模式下,索愛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洋品牌産品,都是在中國大陸的工廠裏完成最終組裝的。這些産品大量使用的進口料件都沒有繳納進口關稅,這樣便於面向全球市場,提高效率,無需經歷繁瑣的進口繳納關稅然後在出口時又退稅的程序,但由此也決定了這些在中國大陸工廠完成組裝的産品,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內銷時必須繳納進口關稅。 類似的流程同樣發生在其他大量使用進口材料、按加工貿易模式貼牌生産的商品上。我國復進口去年達到了1068億美元,今年前5個月達464.2億美元,同比增長21.6%。 因此,假如達芬奇等廠商依法生産經營,這種復進口的流行商業模式或許問題並不大,關鍵還是達芬奇及其代理的傢具品牌有沒有遵守中國以及品牌所在國的規定,嚴格標明原産地標誌等信息。如果標誌混亂,或刻意隱瞞産地信息,或者原産地標注不符合中國認可的原産地規則,或成分標誌不符合事實(如非實木傢具標注全實木傢具),那就涉嫌虛假宣傳。至於交貨不符合合同、甲醛等有害氣體超標之類的問題,該公司責任無可推卸,應該依據中國相關商業法規承擔相應的退換貨及賠償責任。 當然,消費者在積極維權的同時,更需反省自己消費思想的誤區。發展中國家消費者追捧發達國家品牌與時尚,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倘若這種追捧達到盲目的程度,那就是消費者自己的悲劇了。假如這種誤區不糾正,達芬奇之輩還會繼續層出不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