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半年報13日出爐,“GDP同比增9.6%,CPI漲5.4%”的成績單有喜有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要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既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波動。 作為推助CPI持續飆升的“罪魁禍首”,豬肉價格受到了空前關注。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肉價同比上漲了57.1%。為穩定市場、鼓勵養豬,國務院&&了包括恢復和加大補貼在內的一整套扶持政策。 儘管現在一提到“把物價漲幅降下來”,肉價就首當其衝,但豬肉只是CPI一籃子商品裏的一種,不過因為在統計設計中所佔權重過大,所以才顯得格外突出。實際上,眼下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成本都有明顯上升,不僅是低收入群體,就是中等收入的白領也倍感活得不輕鬆。所以通脹之痛,絕不只痛在肉價上頭。 即使忽略寬鬆貨幣政策影響,單看肉價,本輪大漲也難説意外。近幾年,國內肉價呼呼坐了數趟過山車,“大漲大跌,養豬戶不是一哄而上就是一哄而散”的故事輪迴,且周期越來越短、肉價波動越來越大。遺憾的是,儘管“豬周期”教訓深刻,但直到今天,很多老問題依舊沒能改觀。 如溫家寶所言,跳出“豬周期”,政府不能限於中短期市場調控,必須要着眼長遠,研究治本之策,其實很多産業同樣適用這一原則。比如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未來怎麼才能“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波動”?
不少人又想到了“支柱産業”房地産上頭。加以比較,我們會發現,中國房地産市場跟豬肉市場頗有相似之處:過去三四年間,幾度經歷冰火交替過程,宏觀調控政策也松緊幾度。房價未曾大跌過,可暴漲幅度遠比肉價驚心動魄。 盤點中國房地産業的野蠻生長史,可以看到,較之“豬周期”,“房周期”給社會帶來的損害更深重。我們應當反思:假如房改時市場化、貨幣化沒有被定為解決住房問題的惟一方式;假如不是大拆、大建、大漲的發展模式過度放大了人們對土地和房産增值的預期;假如應對國際金融風暴時,之前對房地産業的調控沒有戛然而止、完全轉向,那麼今天房地産業的局面,老百姓對房子的感受會有多少不同?歷史不接受“假如”,但盤點後,我們大致會得出跟王石相似的結論:“當下樓市調控進入騎虎難下境地,但如半途而廢或終告失敗,結果會更糟”。 一頭豬,6個月就能出欄。一棟保障房,現在開工,可能後年這個時候才能入住。可以預見,肉價下調為期不遠,但想撼動産業鏈更長、利益鏈更糾結的房地産市場則困難得多。而無論是“豬周期”還是“房周期”,都説明一個道理:矛盾是拖出來的。越是民生産品,就越不能完全自由市場化,調控任務就越要跨周期往前壓,不能等到木已成舟,在峰尖浪底再出手。越是“支柱産業”,調控政策越不能短期、功利、反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種肉價一漲就敲鑼打鼓動員農民養豬,肉價一落又不聞不問,經濟一疲軟就馬上給房地産業“好得不能再好”的政策,發燒後又緊急調控的做法,真的該改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