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秒殺”國貨與媚外無關
2011-07-14   作者:楊於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近日央視揭了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底,披露其意大利“原裝進口貨”實為出口返銷且質量不合格。北大才子孔慶東教授在其一檔《孔和尚有話説》的網絡視頻節目中告誡國人:“不要崇洋媚外,國外的東西一樣不靠譜”。網絡視頻上也有人説教,“不要迷信洋品牌了”。
  中國人自己海外註冊或者在國內虛構一個洋品牌,再來掏中國人的腰包,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為其歸因,存在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是指責中國人“崇洋媚外”,以為如果中國人不迷信洋品牌,就不會有人設計假洋品牌的陷阱;一是反求諸“國貨”,關注國內企業發展策略,關注“中國製造”存在的問題。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企業跨國經營,商品跨國生産與銷售。市場已經全球化了,指責國人“崇洋媚外”、“迷信洋品牌”,很可能只是一種成見與偏見。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7000萬輛,其中洋品牌有多少?我們幾乎天天進家樂福、逛沃爾瑪,我們用的手機、看的電視甚至吃的也多是洋品牌,豈非人人崇洋媚外?“崇洋媚外”是一根道德大棒,但用之於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已經與現實格格不入。
  現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相互開放市場,“中國製造”充斥世界,而外國貨也打入中國。中國人買洋貨還是“國貨”,取決於人們的需求、偏好、購買力,由此形成人們的消費策略和取向。堅持買“國貨”,未必出於愛國;經常消費洋品牌,也未必是因為“迷信”。有些人有錢,花高價買點洋貨,原因就在於他有錢,買得起。有人喜歡意式、法式傢具,不過是他的某種偏好,跟“迷信”還是大有區別的。
  必須承認,“國貨”與洋品牌之間確實存在質量差距,這是長期的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1840年以後,中國人驚見洋人的船堅炮利與商品的物美價廉,開始“師夷長技”。現在,我們的高鐵技術已超邁歐日,但更多的商品還是洋品牌佔優,這是不爭的事實。消費者貨比三家,如果洋品牌“價貴物不美”,中國人也不至於反復上當;舍“國貨”而選擇洋品牌,本身就折射出洋貨的市場信譽。
  假洋品牌在國內猖獗,這不是洋貨和洋品牌的錯,相反它恰恰暴露了我們的“內部問題”。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製造假洋貨的不是洋人,而是我們自己;二是並非洋品牌出了質量問題,而是“中國製造”質量不合格。深層次問題則是:部分中國企業無心立足長遠,跟洋品牌試比高下,而多投機取巧的短期行為。更有甚者,乾脆幹起坑蒙拐騙的勾當,製造假冒偽劣産品,謀財害命,傷天害理。
  有人以為,只要中國人不“崇洋媚外”了,假洋品牌自然就沒有市場了。問題是,在今日中國,買洋貨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行為,合情合理合法。洋品牌有基本的質量保障,其設計新穎、引領潮流,有消費者“迷信”似也不足為奇。僅僅從質量和信譽來講,消費者如果有支付能力,他也會舍“國貨”而取洋品牌。如果“中國製造”不放棄投機策略,致力於以質取勝,理性的消費者就會形成洋品牌偏好。
  正確的解決之道是,“國貨”洗心革面,把質量、費效比搞上去,使自己成為消費者一個可靠的選擇。攻擊“崇洋媚外”的心態,實際上是一種唯心主義進路,如果“中國製造”不給人質量可靠的預期,任何道德説教都註定會失敗。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達芬奇天價傢具造假 偽造路線變身洋品牌 2011-07-12
不能再“慣着”洋品牌了 2011-04-14
從惠普“質量門”到洋品牌的習慣性傲慢 2010-03-2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