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國會正在討論一項議案,即允許美國的跨國公司將海外的留存利潤匯回至美國國內,加強國內投資和就業,並且將稅率從30%降到5.5%。一石激起千層浪,歐元和金融市場大跌,美元大漲。美元反彈還是反轉,對於今日飽受歐債危機折磨的歐元區和出現下滑的中國經濟來説,具有較大的影響。 2004年,美國亦頒佈了“美國就業機會創造法案”,規定了一年的減稅期,即如果美國公司在指定的一年期內把海外利潤匯回國內,這部分利潤就可以享受5.25%的稅率,而不是35%的現行稅率。該法案吸引了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大舉回流本國,2005年的總額達到1800至2100億美元。那麼當時資金的回流對美元、股市和全球大宗商品産生的影響與今日而言是否可以同日而語呢? 2004年的美元指數全年最高92.29,至年底跌至83.38,在美聯儲的加息周期尾聲中美元未能在“美國就業機會創造法案”中維持強勢。當年道琼斯指數全年震蕩走低,幅度不大,大宗商品銅與原油仍延續原先的牛市走勢。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都比較平穩,美國的這個法案對美元回流作用不很明顯。且2004年吸引的回流資金總額與全球匯市上1.9萬億美元的日交易額相比,所創造的美元需求微乎其微。 然而,時至今日,歐洲債務波瀾再起,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的10年國債收益率已達5%-6%附近,其負債總量佔本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總量的150%左右,歐元區恰恰處在資金饑渴期。至於中國,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除了通貨膨脹依然保持強勁,製造業指數和採購經理人指數、固定資産、進出口等數據增速均在下滑,中小企業在持續的加息和提準下對資金的饑渴程度從民間高達10%的月息上可見一斑。尤其是房地産,在政策持續打壓下資金鏈緊張,不得不到海外以11%至14%的利率舉債。另外,地方高達10萬多億的債務。此時,美國在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無望的情況下,提高國債發行上限是最緊迫的,然而美元的持續走軟,使全球最大的債權持有人中國和日本出現減持。美國政府在這個時候推出“美國就業機會創造法案”,對市場的影響將遠比2004年的衝擊要大得多! 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再次吹響美元集結號!美元的走強説到底是美國國內經濟和政治的需要。2008年,美國次貸全面爆發,美元再次發生回流,這是為了救國內的火,因而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大動蕩,股市商品暴跌,美元走強。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每一輪的反彈基本上都是配合國內對資金的需求所造成的美元短期回流。至於美國經濟強勁增長時期的美元走強或走弱則更是美國政府游刃有餘的游戲。如今,經濟危機使美國國內的失業率依然高企,連續的兩輪經濟刺激計劃未能使美國的經濟出現較大轉機,低迷的房價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掣肘。金融危機中受衝擊較小的歐元區、快速復蘇的中國造成的人民幣影響力擴大都對美國形成威脅。可惜的是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採取美元走弱的策略以及持續注資的策略,以期提振國內製造業,重振出口未能如願。因此,新一輪刺激靠簡單的QE3風險過高,而吸引資金回流成本低且能夠適時地提振美元。 再回到大宗商品市場,今年以來持續下跌,至5月中旬主流品種出現反彈,然而市場成交量和持倉量依然低迷,二次去庫存仍未完成。一旦美元再發生反轉,則在全球加息通道中的大宗商品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大宗商品面臨系統性下跌的風險在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