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資源産品出口的主權權利
2011-07-13   作者:馬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近日,WTO爭端解決機構向各成員國散發專家組報告,對長達兩年之久的美國、歐盟和墨西哥訴中國對特定原材料出口限制一案做出裁定,認定中國限制鋁土、焦炭、螢石、鎂、錳、金屬硅、碳化硅、黃磷、鋅等9種原材料出口不符合WTO規定,中國首戰失利。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的完敗,我們決不可因此悲觀沮喪,對WTO專家組報告要提出上訴,必須更加堅持對控制自然資源産品出口的主權權利。

  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的實質

  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表面上看是一個法律問題,實質上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各國爭奪稀缺礦産資源的利益衝突。隨着資源對一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影響的日益重要,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國際市場上稀缺礦産資源價格上漲不可避免,中國開始從以出口資源換取外匯的經濟發展戰略逐步轉向對資源出口的限制,這深刻觸動了嚴重依賴中國資源出口的相關國家的利益,顯然是它們所不允許的。
  美國貿易代表柯克明確&&:“中國是全球稀有金屬的供應國,有權使用這些原材料對美國工業生産商而言至關重要。堅持我們的利益,這樣美國工業生産商才能獲取公平競爭的環境,更多的美國工人才能重返崗位。”歐盟貿易委員凱瑟琳阿什頓也發表聲明説,中國對原材料施加的出口配額和出口稅等出口限制扭曲了競爭,抬高了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令歐盟企業在當前經濟危機條件下處境更加艱難。歐盟2008年從中國進口這些原材料總值達到45億歐元,這些原材料被廣泛運用於鋼鐵、制鋁和化工行業,因中國限制出口政策可能受到影響的歐盟産業約佔到工業總産值4%,牽涉的就業人口約為50萬。在歐盟看來,就部分涉案的原材料而言,中國是全球主要供應國,這令歐盟無從選擇,中國的原材料出口限制好比掐住了歐盟企業的脖子,因為不少歐盟企業都嚴重依賴這些原材料進口。

  爭奪我國資源可謂煞費苦心

  在長達幾十年中,發達國家一方面盡力保護自身稀缺礦産資源,另一方面卻以極低的價格從中國購買了大量原材料。以最近各方關注的焦點——稀土為例,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佔全球稀土儲量的36%,産量為12萬噸,佔世界稀土産量的9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稀土儲量為1300萬噸,佔世界稀土儲量的13%,而産量為零。為保護稀土資源,美國在1997年就封存了國內最大的已探明稀土儲量達430萬噸的芒廷帕斯礦,所需稀土資源主要從中國進口。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稀土資源出口量增長了10倍,佔世界稀土資源出口總量的90%以上,按照現在的開採速度,中國稀土資源僅能維持未來15至20年的需求。
  在近些年的國際貿易實踐中,西方國家對待貿易爭端一貫堅持“雙重標準”。出口多了説你傾銷,出口少了説你管制,前些年中歐焦炭爭端就是如此。從1999年,歐盟就開始對中國出口的鑄造焦進行反傾銷調查,2000年12月正式對中國的鑄造焦徵收每噸32.6歐元的反傾銷稅,但由於歐盟市場供不應求,2004年3月歐盟委員會決定暫停徵收反傾銷稅,歐盟貿易專員拉米在2004年3月31日轉而稱中國焦炭許可證制度“顯然違背了中國入世時的承諾”,甚至向中國發出警告,其前後判若兩人的態度叫人“啼笑皆非”。如今是,一方面拿“綠色壁壘”、徵收碳關稅來限制你工業製成品出口,對你進行的海外資産收購橫加阻撓,並且嚴格限制自己高科技産品出口,另一方面又要對你的原材料出口限制進行訴訟,衡量標準不是一把尺子。

  妥善解決“貿易與環境”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礦産資源高速消費期,而且這個時期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礦産資源的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如同老百姓過日子,要講求細水長流。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亂採濫挖、浪費糟蹋礦産資源現象不斷,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黑鎢礦已差不多被採空,如按現在水平開採,白鎢礦可以開採20年左右,鉬可採16年,鋅可採10年,石灰石可採30年,磷可採20年,硫可採不到10年。在這種情況下,採取適當措施解決優勢礦産資源過量開採、過量出口、戰略性資源消耗過快問題變得十分必要。
  “貿易與環境”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説,自由貿易規則與國際環境條約、國內環境政策之間的衝突,成為WTO面臨的一個難題。這其中涉及的複雜法律問題不去做更多評述,僅從原則上來講,筆者認為:第一,WTO爭端解決機制有義務為這兩者找到平衡點,既要依據規則維護申訴國的貿易利益,也要考慮和支持被訴國國內環境保護的訴求,並保證爭端當事方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這決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第二,原材料出口限制涉及“國家對其境內的自然資源擁有永久主權”這一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獲得充分和更低價格的原材料,對美國和歐盟産業具有重要的貿易利益,但不能壓倒中國保護環境和可用竭自然資源的政策目標,以及對境內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權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激活金融資源 産品緊盯地方建設 2009-04-17
資源産品價格聯動備忘錄 2007-04-03
新一輪資源産品價格上漲開始? 2007-04-0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