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緊箍,央企在海外應走得更穩
2011-07-04   作者:眾石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央企位居國家經濟命脈行業,一舉一動都牽動着人們的眼球。
  這兩年,這些在國內總被壟斷質疑追問的“大傢伙”,由於在海外市場高速成長,成敗得失也一次又一次成為媒體議論的話題。遠如中航油在海外金融衍生品投機中折戟沉沙,名牌經理人陳久霖身陷牢獄,近的如去年中國鐵建在沙特輕軌項目中遭遇巨虧。還有今年,在利比亞危機中,中國企業的上千億元投資面臨“打水漂”的風險。國內批評者以此為例,指出這些大型國企內部責任落實不到位,“花國家的錢不心疼”、“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敗家子”等等,説法不可謂不尖銳。
  國資委剛剛&&的兩個文件,《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産權管理暫行辦法》,可以看做是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應。監管部門對日漸龐大的央企海外資産加強規範的態度是明確的。文件中確定了央企的“責任主體”地位,凡是因管理不善導致國有資産損失的各級企業負責人,必須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將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但是,不能因為要給這些央企的海外經營戴上“緊箍”,就斷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放慢。恰恰相反,有效監管政策的&&,本來就是對這些年海外市場拓展經驗的總結和規範,這應該使得央企在海外的步子邁得更穩、更紮實。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企業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1.5萬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588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産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對央企來説,僅2009年海外資産總額就佔總資産的19%,當年實現利潤佔央企利潤總額的37%,有的企業海外項目利潤甚至佔公司利潤的50%。這同樣説明,海外市場大有空間可為,不能因業內戰術上的暫時失誤,就懷疑“走出去”的戰略方向。
  金融危機期間,幾家央企如東航集團、中航集團和中遠集團,一度在原油期貨交易中面臨數十億元的浮虧。據當時統計,有68家央企從事商品期貨、匯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權、結構性存款等金融衍生品業務。這迫使監管部門展開深入調查。國資委副主任李偉之後專門撰文,總結央企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教訓。他認為,為了高額利潤而投機是根本癥結,央企內部違規越權操作、風險控制不力、內控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也需深刻反思。這可能是管理層下決心理順並規範央企海外投資行為而最早釋放的信號。
  從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5年國儲銅事件開始,央企在海外金融市場的損失一次又一次敲響了警鐘。從某種意義上説,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場遵循“賭場”規則,只聽説“賭徒”賠錢,沒聽説過“開賭場”的賠錢。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央企投資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那些“規則制定者”——跨國金融機構眼裏,結局是從開局就設定好的。
  因此,監管部門明確了央企涉足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紅線”:目的是為了規避風險,鎖定成本,絕不是為了投機營利。國資委還規定,中央企業在現有的管控能力和投資水平下,央企做套期保值業務需嚴格遵循期貨套期保值中“數量相等、方向相反;期貨盈(虧)、現貨虧(盈)”的原則,絕不越過紅線套利投機。這都是“鮮血換來的教訓”。
  如果説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投資失利源於央企能力的局限,那麼在最拿手的實業領域,比如海外工程承包行業遇到的挫折,恐怕更多的源於決策者的“輕敵”。中國鐵建是國內建築行業響噹噹的“鐵軍”,這支由鐵道兵轉業過來的建築大軍,一向以“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著稱。但是,在沙特的輕軌項目中,這支“鐵軍”卻遇到“難題”。由於在工期變更、設備採購和拆遷進度等多方面與業主方協調不暢,使得工程一度産生達41億元人民幣的鉅額虧損。即便後來通過母公司“消化吸收”以及索賠,這些賬面虧損大大減輕了,但血淋淋的教訓卻不能不吸取。
  對工程不可控的風險估量不足,以至在前期工程的預算報價偏低,可能註定了這是一個只能“講政治”的項目。為了不影響當地通車,中國鐵建仍然按進度完成了工程,確保了企業的聲譽。不過,在承建國際重大工程過程中,如何把敢闖敢幹的拼搏精神與精益求精、精打細算的商業意識結合起來,將是致力於做“世界的土木工程師”的中國建築企業應該認真反思的課題。
  而對於資源條件越發緊束、産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壓力越發沉重的中國經濟來説,如果不能在海外市場闖出空間並站穩腳跟,“蛋糕”就只能越做越小,與挑戰並存的機遇也會越來越少。因為多摔了幾個跟頭,多聽了一些抱怨和批評,就鬧情緒甚至放慢央企“走出去”的腳步,是完全不可取的。無論如何,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仍是“新兵”,必須在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在這個意義上説,國內市場是內線作戰、海外市場是外線作戰,這都是基業長青的企業成長途中必經的考驗,而央企承載着國家的意志和未來,更應在這一征途中義無反顧奮勇當先。
  任何好的經驗,一定包括着成功和失敗兩种經驗,缺乏任何一種都是不全面的。應該把國家監管部門&&的約束性政策,當做激勵企業闊步前進的“鞭子”,而不是絆住手腳的“繩索”。海外經營風險把控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逆境和困難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訓練和提升。央企更應該在那些也許有些尖刻的批評聲中檢討和砥礪自己,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以自己海外征戰的業績,來應對追問、質疑和“風涼話”,是最理智的選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央企“出海”切勿搞“洋躍進” 2011-06-29
央企負面新聞井噴身陷醜聞焦慮 花高價維護形象 2011-06-15
拷問央企留存利潤用於何處 2011-06-07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