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障房發債融資後遺症
2011-07-01   作者:郭文婧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6月份,發改委發文允許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公司和其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保障性住房項目融資。利用債券融資可以解決保障房建設中的資金缺口,但也有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對其可能的“後遺症”不能不警惕。
  其一,目前環境下,我國關於特定目的發債融資的資金監管法律還很不健全,債務的監管核查渠道基本上還是空白,地方人大的監督也還處於疲軟狀態,發債融到的資金到底會用到哪去,效率如何,還很難控制。而且,這次發改委的通知,還允許“用於當地其他項目的建設”,這個其他項目具體包括哪些沒有明確界定,這就為融資的監管留下更大的模糊地帶和難度。
  其二,發債融資實際上是為“繼續穩健貨幣政策”打開了一條口子,融來的資金,無論是用於保障房建設,還是用於其他項目的建設,都必然會以投資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這會導致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流通量都大增,使得我國的通脹調控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更大的困難。
  其三,信用風險不可不防。如果債務到期還不出錢來,是被借錢人自認倒楣,還是由政府兜底。在財政本來就吃緊的情況下,政府究竟靠什麼來兜底,難道又要通過財政問題貨幣化、多印鈔票來解決?財政問題貨幣化註定導致通貨膨脹的鐵律。如果不通過多印鈔票來解決,銀行等金融系統的風險就會大增。
  其四,我國地方政府建設投資一直就不是靠“預算內開支”,債務規模本來就已經很高。國家審計署、銀監會、國外投行對地方債務的估算不一。無論哪一個數據更可靠,如果加上中央政府債務,中國公共部門債務總規模佔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都已經相當高。繼續允許發債融資,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各級政府也將越來越依賴於發債度日,為未來債務危機埋下隱患。
  此外,比較模糊的“支持其他企業發債融資”,會不會變相解決了房地産企業的資金難題,從而讓房地産調控的效果打上折扣,也未知。同時,地方官員會不會把發債融資變成腐敗、尋租工具,也很難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發債建保障房 監管須跟上 2011-06-30
海南保障房開工4.78萬套 9月底前100%開工 2011-06-28
保障房建設主導責任在地方政府 2011-06-28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