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設主導責任在地方政府
2011-06-28   作者:傅子恒(上海 學者)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近日,房地産企業在保障房建設中是否盡到相應社會責任的問題,引發媒體的關注。據住建部近日發布的一份房企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0年間,在房地産企業百強中,有七成並未參與保障房建設,此外,企業不重視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的情況依然普遍。(據《新京報》)
  由於價格飆升推動房地産行業暴利的存在,使得開發商被貼上“冷血動物”的標籤而飽受公共的“道德指責”。但對於此次保障房建設中的“社會責任”問題,客觀地説,這也許是打錯了板子。
  因為保障房建設的責任主體應該是地方政府而不應是開發商,保障房建設中必須自始至終地發揮政府主導的責任。保障房屬於承擔社會收入再分配功能的“準公共物品”,其直接的投資人與主體責任屬於政府,政府主導投資責無旁貸。因此,保障房建設更應是地方政府的“社會責任”,而不能把問題推到企業身上。
  當然,並不能否認房地産企業在保障房建設方面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房地産市場問題的癥結之一是市場供需失衡而使得該行業出現“供給瓶頸”,理論上來説,任何行業的“瓶頸期”都是生産者的重大機遇,短時期、大批量的保障房建設所必需依靠的市場主體首先應該是既有的房地産企業,這正是開發商面臨的重要機遇。
  只是其“參與”方式需要是市場化的,無論是政府購買、開發商承建方式,還是以産權融入方式參與,其按照市場化規律獲取一定的利潤是必須的,從這一角度來説,讓開發商結束冷眼旁觀而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推動者,仍需是地方政府,這就又回到政府的政策設計與調控措施需要合乎市場規律這一問題上來。
  總之,保障房建設中政府不能缺位,必須勇於擔當起應負的責任,而有了“勇於擔當”的前提,其在計劃制定、執行、監督、利益協調以及分配各個環節能否做到順乎潮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也就成了“技術性”的問題了;關於這一問題,我們簡要的建議是決策者開啟民智,廣納群聲,讓集體意見與建議理性、充分地上達,對合理的建言尊重與採納,才是保障房建設快速、穩步、健康推進的根本保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