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準衝擊供給 調控效果存疑
2011-06-27   作者:胡月曉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6月公開市場到期規模再反彈,繼5月公開市場到期規模下降到5410億元之後,6月公開市場到期規模再度反彈至5980億元的高位。龐大的到期量使得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成本壓力上升,操作難度加大。由於利率受到壓制,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規模自3月份後急劇下降。公開市場回收貨幣的功能基本散失,2011年以來,除了3月份實現了凈回籠外,其餘月份均是凈投放。實際上,自金融危機後公開市場回收貨幣的功能一直得不到發揮,央行回籠貨幣的渠道只有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準)這條唯一途徑。公開市場的發展階段特徵,決定了中國的公開市場操作只能是,除了在有限的月份起了回收貨幣功能外,整體上仍然處於投放貨幣階段。歷史看,除了2009年的四季度和2010年上半年,公開市場操作起了回收貨幣功能外,其它時期都處於貨幣投放階段。
  筆者認為,中國央行有意壓制利率。2011年1-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貨幣規模處於較低水平,兩個月份均低於1000億;3、4、5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規模分別為9580億、6150億和3350億。受到期資金的影響,2011年公開市場上除3月份是凈回籠外,其餘月份均是凈投放。歷史上觀察,公開市場月度回收規模曾多次突破1萬億,表明只要利率有所提升,公開市場操作仍有提升空間。央行不採用提高貨幣一級市場利率、加大貨幣回籠力度,而採用提準方式,自然不會是考慮到自身的操作財務收益情況,而是有意控制利率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貨幣當局棄明顯有利於經濟轉型和價格調控的價格根據不用,而繼續採用數量工具,表明“哥發威”(Government Funding Vehicle)已對政策形成制約,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提準短期對供給衝擊較大、宏調效果有限。我們認為,貨幣當局年度貨幣增速控制目標已經達到。但是中國此輪貨幣收縮的終極目標,並不在於貨幣增速控制,而在於存量回收。貨幣增速控制,只是本輪貨幣緊縮的第一步,存量消化才是未來貨幣緊縮的重點和難點。在貨幣增速控制達標的情況下,繼續加大貨幣回收力度,説明貨幣當局當前對存量化解“抽水”重於“加面”。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必定表現為宏觀過熱和微觀困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三荒兩高”説明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過熱現象比較嚴重;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現象。從促進産業轉型的角度,提高資金價格是有利於推進轉型進程的。
  以提準治理通脹效果值得推敲,並有較大副效應。首先:數量控制加劇了信貸分配現象,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這對經濟活力是很大傷害;在供給受到衝擊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推高價格水平。其次,在信貸分配下,由於導致投資熱的大基建項目不大會受到衝擊,因此數量緊縮短期對推進經濟轉型無益。最後,在總需求沒有得到限制且結構問題依舊的情況下,受供給衝擊的影響,價格壓力反而可能惡化。
  最終推動貨幣當局不得不加息的因素仍然是價格壓力。目前市場和政府部門對物價壓力將長期存在的看法比較一致,即此輪價格壓力將延續較長時間。我們的測算結果表明,如果維持目前的價格水平不變,6月份的CPI將達到6.0%。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貨幣增速回落 五月或提準不提息 2011-05-12
高盛預測:四季度中國提準備金率50基點 2009-08-21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