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居民減負不妨從增值稅入手
2011-06-20   作者:高利民(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據説,個稅徵收方案調整的意圖是“減負”和“調節貧富差距”。前者落腳在“起徵點的提高”,後者表現為“最高稅率覆蓋範圍的擴大”。其實,如此這般的個稅調整,既無關窮人也無關富人,而僅僅有關中間收入階層。
  個稅調整與低收入人群無關。在3000元起徵點以下的低工薪者有2個多億,佔了工薪人群總數的72%。起徵點是3000元,還是3300元,抑或是5000元,這類討價還價可以在網上熱鬧非凡,但跟這個人群基本無關。
  個稅調整與高收入人群關係也不大。所謂高收入階層,資産性收入是大頭,工資收入在其總收入中的佔比很小,大量的富人甚至並不支薪,對工資部分無論怎樣施展拳腳,是撓不到金字塔頂端那部分的癢癢的。
  於是,個稅調整,充其量關聯的只是幾千萬的中高工薪收入群體,而這個群體正是中産階層的主體。這裡的含義是,“減負”和“調節貧富差距”有一個未曾明言的適用範圍:“中産階層內部”或“中高工薪收入群體內部”。也就是説:個稅起徵點的提高和最高稅率覆蓋面的擴大,僅限於中産階層內部的減負和收入差距的縮小。
  由上可知,將“減負”和“調節收入差距”簡單化約成個稅調整,其實際效果是模糊了焦點、轉移了視線。
  要想真正起到減輕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稅負(與直覺相反,低收入者不是沒有繳納個稅,而是繳納了相當高的個稅),下刀處不是“個調稅”,而是“增值稅”,因為增值稅裏很大一部分是不叫個調稅的個調稅,是被代徵了的個調稅。
  而這個以增值稅面目出現的個調稅,與之息息相關的人群正是低工薪收入者和農民工。
  為什麼這麼説?邏輯鏈條是這樣的:
  我們的中低收入就業人口中,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所謂勞動密集,從附加值的角度看,意思是説勞動成本是附加值的主要組成部分。所謂勞動密集型商品,這種商品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方便勞動出售的載體。對於這類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增值稅看似是直接對商品徵稅,實則是間接對勞力徵稅,這時,增值稅本質是個調稅,即勞動者為出售自身的勞力交納了名為增值稅的個調稅。這個增值稅與教授外出講課所繳的個調稅並無二致。
  於是,事情就清楚了:從事勞動密集型産業的主力人群(他們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主體)並非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他們的個調稅已經以增值稅的名義被代徵了。若將17%增值稅裏的三分之一即5.1%視為代徵的個調稅,那麼這個稅檔相當於中等工薪收入群體裏月入3000-4500元(扣除三險一金的凈收入)適用的稅檔;若將17%增值稅裏的百分之六十即10.2%視作代徵的個調稅,那麼這個稅檔相當於中等工薪收入群體裏月入4500-7500元(扣除三險一金的凈收入)適用的稅檔。這意思是説,收入低的不僅在繳稅,而且還繳得出人意料的多。
  降低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增值稅,不僅有助於稅負公平,還有助於低收入人群實質收入的提高,間接地還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
  勞動密集型産品增值稅降低是益處,是如何作用於低收入人群的實質收入的?兩個方面:收入和消費。從收入方面看,“增值稅”的降低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競爭優勢,從而鼓勵了對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投資,這個投資規模的擴大,放大了對勞力的總需求,從而將改善勞力提供者的博弈地位,提高勞力提供者的市場價格,有助於勞動者實際工資的提升。從消費方面看,增值稅佔了總稅收的45%,並最終加總在商品價格上,降低增值稅,有助於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商品價格的降低意味着名義工資不變條件下實質收入的提高。
  如此看來,降低增值稅可謂一舉三得的事,為什麼不作為呢?
  更深一層看,在轉型初期,增值稅與承包合約一起,起到了界定産權的積極作用,是經濟起飛的有效助力。在今天,産權發育相對充分、經濟進入有機增長階段,增值稅的消極作用開始顯現,並且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阻力。如果説,轉型初期,較高的增值稅率是強化産權的必要代價,那麼今天仍然維持如此之高的增值稅率就撈過界了,這相當於收費公路合約期滿後的超期收費。今天,這個如此之高的增值稅率不僅降低了民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實質收入,也抑制了私人投資的潛力,同時強化了“國進民退”的趨勢。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增長,改善增長質量,提升全民的福祉,全面降低增值稅,刻不容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