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滯脹”:從需求轉向供給
2011-06-14   作者:任壽根(經濟學教授)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世界經濟尚未完全從次貸危機的陰影中走出,“滯脹”的擔憂開始出現。所謂滯脹是指高失業率伴隨着高通貨膨脹率,就是説,一個經濟體中好多人找不到工作,同時物價又不斷上漲。這當然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防治滯脹隱患,將挑戰中國智慧。
  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可以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防治滯脹則困難得多。中國自2008年10月以後,通過採取寬鬆的經濟政策,在應對經濟衰退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如果中國經濟中出現“滯脹”,即如果同時出現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若繼續簡單採用寬鬆經濟政策,會導致更高的通脹率。
  在最近的100多年時間裏,比較典型或比較嚴重的一次“滯脹”是發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的西方世界。那次滯脹始於1966年,到1974年、1975年進入嚴重時期,美國的工業生産下降幅度達到了15%,日本達到了21%,法國為16%,與此相呼應,這些國家的通脹率也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英國為44%,日本為33%,美國為15%。
  關於那次滯脹的成因,一般的經濟理論觀點認為是由於西方國家推行凱恩斯主義,即通過財政赤字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
  其實,滯脹出現的原因是複雜的,簡單歸咎於推行凱恩斯主義政策至少是不全面的。從根本上看,滯脹主要是由於經濟政策重點傾向於刺激需求,而供給並沒有跟上,尤其是技術創新嚴重不足,新的産業興奮點沒有出現,資金不知往何處去。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産業興奮點,創新能力不足。
  為應對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西方世界採取寬鬆的經濟政策,之所以沒有馬上導致滯脹的出現是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供給效率提高,社會産品供給量大量增加,新的産業興奮點涌現。第三次工業革命使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與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滯脹,相隔了30到40年。
  次貸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推行了寬鬆的經濟政策,將政策目標主要放在刺激需求上。而目前新的産業興奮點尚未出現,儘管世界各國在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但尚未達到“革命”性的地步或水平。根據美國最近公布的數據,其失業率仍處於高位,且處於上升趨勢,而通脹率已超過3%。一些跡象表明,如果世界各國處理不當,這次滯脹又可能在近一兩年內出現,這離次貸危機時間不到5年。
  防治滯脹隱患的關鍵是在降低通脹的同時,降低失業率,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將政策刺激點盡快由需求轉向供給。
  政策刺激點轉向供給的理由在於:首先,從理論上看,擴大供給量,在需求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有助於降低通脹率,同時,供給的增加,意味着生産部門擴大生産規模,將進一步增加勞動力,其結果是使失業率降低。而如果政策刺激點仍然停留在刺激需求上,其結果是通脹率會進一步上升,而通脹率上升會迫使政府提高利率等,致使生産成本增加,供給減少,失業率進一步上升。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其次,從歷史經驗看,滯脹過後將出現新的技術或新的産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滯脹過後,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新經濟“熱潮”。而要迎接新的技術性産業發展的“熱潮”,政策的刺激點應放在供給上。
  政策刺激點轉向供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刺激中小企業發展,對中小企業大規模減稅。在貨幣緊縮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資金周轉會發生困難,而中小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同時,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有其一定的靈活性和優勢。其二,調整財政補貼方向,由消費性補助轉向供給性或生産性補助,進一步擴大對技術性企業的減稅規模,尤其是增加其研發補助。其三,各級政府應拿出更多的資金培訓技術性勞動力,提高人力資本效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6月CPI或達6%高點 專家稱不會出現滯脹 2011-06-13
非典型“滯脹”苗頭初現 2011-06-01
PMI回調隱現滯脹苗頭 二季度緊縮政策或再加碼 2011-05-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