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溪濕地,違建的洪流淹沒了綠地。近有報載,此處原來每棟別墅四週都有近百平方米的綠化,現在“墻壁挨着墻壁”,已難見綠化面積。 違建已是普遍景觀。景觀之一是:隨着風景區內違章建別墅、文物保護單位內建會所的新聞不絕如縷,多少青山明月,已變成少數人的私産。西溪濕地別墅區也許不屬於此列,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百餘別墅,應該早已合法化。對這起違建事件,我們的惋惜,某種程度上無非類似於對地主家少爺把大米飯倒掉的惋惜,出於對暴殄天物的厭惡,儘管那些“大米飯”,其實也許是我們的“口糧”。 財富和身份當初追逐的,難道不是日益稀缺的“自然”嗎?為何現在又要用大規模的違建來鯨吞僅有的綠地?根本的原因還是貪慾。 貪慾起於青萍之末,一開始也許是在控制之下的。但是,當一個違建沒有得到有效扼制,當一個侵佔綠地的行為沒有被懲罰,個別行為就會演化為群體行為。就像報道中當事人所言:“別墅違建早就不是個例,業主都心照不宣。別人搭了小陽&、建了車庫、挖地下室都沒人管,我不建不是吃虧麼?” 貪慾無止境,因此,需要靠制度之手來扼制。制度卻也孤掌難鳴,與執行密不可分。好的制度加上好的執行,能凈化世風;反之,産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就在意料之中。 西溪違建的事件只是一個例子,路人皆知的問題就是執行不力。12個部門管不住別墅拆綠,2005年就認定的違建至今還沒有拆除,且有變本加厲之勢。群體仿傚的結果是,95%的別墅都違建,這一結果進一步加大了執法的難度。 目前的違建,幾乎都是知法犯法,公然與政策叫板。違章者其實都經過了機會成本與收益的核算,他們洞察政府的底牌:機會遠遠大過了風險。面對這樣囂張的違建,政府除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強拆,還有其他什麼令違建者不敢鋌而走險的王牌? 違建,小到佔道,大到佔用良田和森林,政府監管、執行不力的後果,是讓自然在一次次的博弈中成為待宰的羔羊。我們不需要12個甚至更多的主管部門,而是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更嚴厲的手段、更明確的分工,而且速度要快、效果要好。因為,大自然消耗不起。山外青山樓外樓,違章建築幾時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