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周刊的封面報道《搞定一場招拍挂》,再次把業界的視線聚焦於北京CBD(中央商務區)最後一塊地的爭奪戰。這事絕非北京一地之事,可能成為各地CBD土地出讓方式改革的風向標。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服地塊”,出讓過程可謂一波三折。2010年1月,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網站公布中服地塊出讓信息,底價50億元,保證金30億元,競買者必須是不低於30億元註冊資本金的房企與不低於50億元註冊資本金的金融機構的聯合體,且金融機構在聯合體中要絕對控股。據此,當時坊間傳聞稱已內定遠洋地産。繼而,包括潘石屹在內的地産大佬紛紛指責條件太苛刻、不公平。 2010年3月15日,北京一日驚現三塊地王,悖逆房地産調控形勢。其後,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宣布,暫停中服地塊的出讓。2010年4月30日再次入市時,當時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國十條”已&&,內容就包括:抑制地王。“價高者得”的出讓方式似乎變成了“過街老鼠”。 去年12月,經過慘烈的競爭,第一批6塊地分別被中信、中金、遠洋等瓜分。第二批6幅地塊的爭奪大戰將於今年進行。值得關注的是土地出讓方式的變化。按慣例,中心城區的優質地塊,多采用拍賣方式。而第一批卻採用了綜合評標法,也即由評委經過兩輪投標,通過對企業的資質、規模、業績、誠信度、行業屬性、項目設計方案等進行打分,從而最終決定哪家勝出。 其結果是,樓面價僅有1.9萬元/平方米左右,若以拍賣方式出讓,業界估計樓面價將達3萬-4萬元/平方米。對成功拿地的企業而言,喜極而泣;而那些失敗的企業,很難心悅誠服,標評的內容和過程,夠公平嗎? 近幾年,伴隨着國家持續調控房價,關於“地價推高房價”的爭議不斷,其中部分人將地價高漲、地王頻現的“元兇”歸結為“招拍挂”出讓制度。地方政府為了增加土地收益,也樂於將土地價格不斷推高。於是乎,各地紛紛嘗試新的土地出讓方式。 房地産市場化水平,主要取決於土地出讓和房産交易的市場化程度。其中,作為一級市場的土地出讓,國家曾經大費周折,才基本上實現了公開化、市場化,招拍挂制度的利遠大於弊。局部調整可以,但絕對不能走歷史回頭路。況且,當前國家房地産調控的對象主要是住宅市場,像中服地塊這種CBD的非住宅項目,並非控地價的重點對象。 前段時間,國土部&&《關於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的意見》提出:積極探索創新城市住房用地出讓政策,促進地價房價合理調整,其中就包括:以“土地利用綜合條件最佳”為標準。同時又強調:堅持招拍挂出讓制度和在房地産市場運行正常條件下按“價高者得”原則取得土地,符合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基本原則,同時抑制行政權力干預市場,防治腐敗。 據報道,北京中服地塊第一批土地競標過程中,眾多企業參與,為了成功拿地,大家各顯神通,動用各種關係,其中多少黑幕?因此,“價高者得”土地出讓方式,仍然具有很大進步意義,謹防有些部門打着“改革”的旗號,損害已有的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