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涉嫌造假上市、上市後繼續造假,一些中國概念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遭到“獵殺”。從今年3月至今,兩個月的工夫,已有18家中國公司被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停牌,4家企業被勒令退市。這些涉嫌造假的企業都冠有一個響亮的“中國”名頭:中國高速傳媒(CCME)、中國教育集團(CEU)、中國綠色農業(CGA)、中國閥門(CVVT)、中國清潔能源(SCEI)……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造假企業能成功地在美國上市?美國人那麼好騙?事實上,“上市”在中美兩國的含義並不相同。一些中國企業在美上市,並非真正的掛牌上市,而是通過反向並購實現的,即借殼上市。在OTCBB(美國場外櫃&交易系統)買殼不需要門檻,任何公司只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經審計的最新財務報告就可買殼交易。由此看來,中國企業赴美買殼需要的似乎僅僅是勇氣而已。中介機構借此誇大去美借殼上市的好處:上市成本低、時間快、100%成功、本小利大、圈的是美元……正是基於這些誘惑,去美國借殼上市風潮開始在中國民營企業中颳起。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官方統計,至今已有近300家中國公司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看看輸送中國企業前往美國上市的“生産線”是如何操作的吧: 首先,掮客忽悠想去境外圈錢的中小企業主。中介機構以海外投資公司或背景不凡的美籍華人的身份成為二、三線城市官員和中小企業主的座上賓,他們摸準了一些地方官員追求政績標杆的心態,誇大赴美上市的好處,游説企業去美國上市融資。 其次,轉板的誘餌。中美資本市場的重大區別在於股票公開發行時,中國實行排隊審批制,美國卻是註冊登記制。在OTCBB掛牌後的企業只要財務指標達到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的上市標準即可轉板,轉板就意味着能再融資。一些中介瞄準了企業和地方政府對上市的迷信和虛榮心理,乾脆把到OTCBB買殼掛牌直接説成是轉板上市。 再次,圈錢幻滅後,造假成風。由於缺乏監管和誠信,相當一部分去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被掮客們忽悠騙去了錢財,這類受害者大多數擱淺在OTCBB這個估值很低、成交量很小、沒有再融資功能的市場上,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於是有些企業破罐子破摔,無所忌憚地做起了假賬。在被美國資本市場“獵殺”的中國概念股中,幾乎所有企業都被發現其國內工商資料和納稅記錄上的利稅、資産、收入數據與它們遞交給SEC的財報數據相差百倍。 綜上所述,境外資本市場並非圈錢者的天堂。倘若把上市當作圈錢手段,“出洋相”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