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被“約談”、4月份被罰款的聯合利華,其旗下夏士蓮、力士兩個品牌的沐浴露、洗髮水於5月24日開始漲價,漲價幅度在10%左右。聯合利華對媒體&&,關於價格問題,公司不能給予任何消息。 上次高調宣布要漲價,結果價格沒漲,卻因過於高調被罰200萬元;這次乾脆不宣布,直接漲價,漲價後也不作回應——聯合利華吃一塹長一智學“乖”了? 聯合利華上個月被罰,儘管國家發改委是依規辦事,有理有據,但我總覺得聯合利華有點冤——他們本是打算漲價的,也提前跟消費者打了招呼,結果發改委一“約談”,他們以大局為重,暫緩漲價。按理説,這應該受到表揚吧,結果他們接到的不是表揚信而是一張罰單,緣由是“散佈漲價信息、引發部分地方搶購”。儘管聯合利華&&認可這張罰單,但估計他們也感到相當委曲,甚至可以合乎情理地推測,聯合利華此次突然而低調漲價,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那張罰單的回應(回擊)——既然已經被罰,何不乾脆漲價;既然上次被罰是因為“散佈漲價信息”,那麼這次就不聲不吭地漲價,你還真不能説他們是“頂風作案”。 國家發改委的“約談”,只是要求企業不要輕易漲價、違規漲價,而沒有禁止漲價。在某種意義上,如此説聯合利華此前暫緩漲價是屈從於行政壓力,那麼此次低調漲價則是屈從於市場壓力。通脹面前,消費者的日子不好過,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原材料價格紛紛上漲,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要想保住利潤就得漲價。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反感漲價,但又不得不承認,對於市場化企業和産品而言,合規漲價是其正當權利,並且往往是迫不得已而非肆意妄為,因為他們知道價格高意味着競爭力低,消費者會“用腳投票”,特別在是巨大通脹壓力面前,漲價是一個高風險的選擇。 日化産品漲價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導致日化行業原料上漲(日化行業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産品);二是物流價格上漲了20%,企業無法消受。國際油價我們控制不了,但國內的物流價格呢?大漲了20%竟然沒有被有關部門“約談”,由此,我們實在無法奢求聯合利華們不漲價。 央視最近連續聚焦“物流頑症”,物流成本高昂正是導致物價不斷上漲的“禍首”之一,更重要的是,很多“物流頑症”正是政府部門釀造的。比如昂貴的成品油、過路費、過橋費以及公路亂罰款,這些都會攤到物價裏面並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比如國家發改委曾明確否認其合法性的進城費,很多城市一直在收;比如交通部曾承諾將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但“逐步”得步履蹣跚,連經濟發達地區的很多二級公路也依然在收費。 相對而言,如果説日化産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是“標”,那麼其背後的原材料價格、物流價格就是“本”,光治“標”不治“本”,最終“標”也治不了。無論是物流業被重復徵稅,還是昂貴的路橋費、肆意的亂罰款以及不斷漲價的成品油,這些都涉及政府部門的利益。抑制通脹,政府部門不能只嚴格要求企業,卻不嚴格要求自己——不肯拿自身利益開刀,又何以嚴格要求企業? 沒有哪個企業敢不給國家發改委面子,但聯合利華迫於成本壓力漲價了,這意味着,此前國家發改委通過“約談”而精心謀劃的暫緩漲價的格局,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口子一旦撕開,會不會有其他企業跟進呢?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但要避免這樣的局面出現,光“約談”顯然是不夠的,不治“本”恐怕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