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利率翻倍 通脹仍是主流
2011-05-23   作者:葉檀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葉 檀

    從本拉登被擊斃後,全球大宗商品飛流直下,以至於有經濟學界和市場人士認為資本與貨幣市場已經逆轉,進入緊縮周期。
    環顧全球,我們都沒有看到緊縮的跡象。新興市場國家放慢了加息的步伐,歐元區4月一次加息後再無動作,而忙於應對主權債務危機。主權債務危機如同係在歐洲國家脖子上的繩索,有人拉一拉,歐洲國家就得忙乎上一陣子,加息動議也就束之高閣。英國維持零利率不變,而美國今年年內加息可能性渺茫。筆者甚至認為,之所以出現本拉登事件,之所以讓歐債危機成為周期性事件,就是為了維持強勢美元,使美國可以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
    如果全球在貨幣政策上保持目前以鄰為壑的格局,在十年內沒有革命性的新産業出爐,未來出現的將是類似於上世紀70年代的惡性滯脹,只是在歐債危機國等局部地區出現緊縮,但根本不能動搖大局。
    中國國內依然是通脹風險大於其他風險。
    中國央行日前發布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年報》,提醒價格總水平上漲壓力仍然較大,貨幣政策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有利於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適宜貨幣條件。央行同時提醒了潛在的通脹率風險。央行&&,儘管穩定物價面臨較多的有利條件,但全球流動性寬鬆的總體格局尚未明顯改變,隨着全球經濟進一步回升,周期性通脹壓力必然上升。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容忽視。
    目前國內的實際利率已經比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上升4倍以上。有人認為是緊縮的象徵,恰恰相反,這是通脹的象徵。目前的民間金融之廣,遠不止於溫州一地,從溫州、湖南到內蒙古,民間金融無遠弗界。民間金融之所以盛行一時,説明民間不缺乏資金,而是缺少正確的資金價格,因此從正規的金融渠道溢出,尋求高回報機會。
    朋友周洛華先生從美國學成歸來,到處宣揚利率並非貨幣價格,而是貨幣風險的對衝工具的理論,因此利率上升説明對衝工具增加,恰恰説明了貨幣本身已經成為最大的泡沫。目前我國的民間利率年息從40%到150%,而銀行的存款利率以高息攬存的方式上升,貸款利率則以溢價利率、購買銀行的服務與産品等方式變相上升,可見,這是一個資金量大、資金風險上升的時期,而並不是一個緊縮時期。
    另一方面,由於貨幣超發引發了雙重預期並存,成本推動型的通脹預期與需求推動型的通脹預期。
    筆者與諸多企業家交流,幾乎所有的企業家都會談到兩件事:第一,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與人力成本上升。去年一年,製造業的原材料價格上升幾乎達到50%,而人力成本上升在30%左右,除去具有壟斷地位、品牌與技術優勢的企業外,一般的製造企業早已處於微利狀態。從長期來看,由於通脹預期未變,加上歐美經濟緩慢復蘇,全球大宗商品在短暫的回調後,仍會進入上升通道,倒逼國內的原材料成本繼續上升。因此,許多企業不得不囤積一堆原材料,或者進入期貨市場博弈,以防止原材料成本吞噬所有的利潤。第二,企業家談的是如何投資,避免資産貶值,雖然政府一再控制房地産,但房地産依然是民眾心目中重要的投資標的之一。可見,只要貨幣繼續氾濫,實體經濟預期繼續惡化,投資市場就會出現泡沫屢擠不去的現象。
    需求推動性表現在終端工業品與消費品價格的上升,今年一季度,如果不是發改委強力行政控制,從日用産品到糧食恐怕會飛漲上天。即使如此嚴格的控制,在飲料等行業依然發生了縮量不降價的現象,實質上就是變相的漲價。這是很難控制的現象,傳導鏈條從原材料到人工都在上升,控制住了一頭控制不住另一頭。
    人力成本上升是推動中國走向內需經濟的必由之路,問題在於,如果人力成本上升而總體社會財富沒有上升,那麼,人力成本上升就會倒逼出需求型的通脹壓力,而後形成惡性循環,這在以往的歷史中屢見不鮮。
    要抑制通脹,不能從終端控制價格,而要從源頭控制貨幣、提高生産效率,增加社會總體財富。舍此別無他途。
    財富不增加,增加貨幣、增加工資、增加調控成本,都會惡化通脹預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北大報告:中國面臨通脹和增長乏力雙重風險 2011-05-23
通脹的真實原因在哪? 2011-05-23
通脹新變化 房租成推手 2011-05-20
銀河基金索峰:通脹對債市衝擊“已近尾聲” 2011-05-2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