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輪大躍進基金業該反思了
2011-05-20   作者:付建利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今年以來,由於監管層在新基金髮行上的監管方式更加市場化,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通道制,新基金髮行進入了大幹快上的火熱狀態。天相投顧的統計顯示,截至5月17日,今年以來共有72隻新基金宣告成立,合計募集資金近1300億元,而去年同期總共只成立了35隻新基金,募集金額735億元。與此同時,今年單只新基金平均募資額度為17.65億元,而去年同期單只新基金平均募資額度為21億元左右。今年單只新基金的平均募集額度,甚至低於上一輪大熊市期間的單只新基金平均募集額度。
  這邊廂是基金公司全力衝刺首發,那邊廂是銀行渠道擁擠,投資者對新基金興趣索然,基金公司與投資者,似乎是一種“熱臉貼上冷屁股”的關係。從全行業來看,儘管基金總只數這兩年突飛猛進,但基金業的總份額和資産管理規模,卻是不斷萎縮。更為致命的是,基金業的公信力在投資者心目中不斷下降,行業形象時而還是一個“壞孩子”。基金業曾經的銳氣與豪情,已然大為褪色。
  殊為可惜的是,監管層本來是希望借多通道制使得新基金髮行的監管更加市場化,可惜基金公司完全把這一新創舉當成了衝刺規模的工具。無論是大基金公司,還是中小基金公司,都一窩蜂地接二連三上報産品,美其名曰“給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産品,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需求”,而實際上,一些基金公司連原有的股票型基金産品都沒有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就利用多通道制的制度便利搶發固定收益、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具有杠桿設計的分級産品等,其結果無非是基金公司市場營銷部門疲於奔命,投研力量嚴重不足,新産品甫一出世就遭遇業績下滑,基金産品同質化嚴重,真正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和風險收益特徵持有人的個性化基金産品仍然少之又少。新基金髮行這種大躍進式的舉動,不僅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還會使本來行業形象就不斷下滑的基金業雪上加霜,持有人更加不信任。
  此種罔顧現實突擊式地發行新基金,折射出基金業慣有的一種“務虛“文化和面子文化。基金公司之間真正比的不是投資業績,誰給持有人的服務更細緻到位?而是誰的資産管理規模大,誰發的新基金多,誰的新基金首發規模大,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思路,只會讓基金業走到更加狹窄的路子上去。隨着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私募基金、銀行理財産品等其他理財市場的發展,如今的公募基金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已大為降低,如果公募基金不轉換思路,反思不足之處,朝陽産業的夢想就不會實現。
  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上一輪牛市中,基金的賺錢效應引發了投資者的集體非理性,以至於新基金首發時一日售罄、比例配售成為常態,而不少基金公司更是將投資者的這種非理性狀態引入到了極致,各種打着“創新”旗號的持續營銷一波接着一波,基金公司的資産管理規模達到了空前的3.2萬億,但是最終基金成了股市高山之巔的站崗員,無數的基金持有人慘遭被套,那個時候購買基金的投資者,至今仍然有大約一半左右沒有解套,這種大幹快上、運動式的持續營銷,最終某種程度上葬送了基金業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名聲,造成了基金業今天的公信力反而有所下降。
  每當談論起基金業目前所遭遇的困境時,業內人士總是習慣於感嘆這個行業太辛苦、股市行情不好、股東干涉過多、監管太嚴、人才難求等等。而實際上,基金業類似於上一輪牛市中的“創新”式持續營銷、如今的新基金髮行大幹快上,無一不是眼光向着自己的腰包,如何擴大資産管理規模賺取更多的管理費。在投資市場,基金價值投資的整體形象仍未樹立起來,在投資思維、投資理念上對A股市場的貢獻仍有待進一步加強,投資業績難以服眾甚至讓持有人失望;在營銷上,基金公司“屁股決定腦袋”式的忽悠式宣傳仍然司空見慣,投資者服務和投資者教育步履維艱。凡此種種,充分暴露了經過12年發展的中國基金業,積弊良多,如今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仍然是方向莫辨,舍本逐末的發展思路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躬身自省,找出差距與發展方向,真正以持有人的利益而非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把“為持有人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這句話真正落到實處,才是基金業努力的方向,也是反思的起點與終點。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年度業績靠前基金業績大變臉 2011-05-10
基金業步入“動蕩年代” 2011-05-06
今年子基金業績大多優於母基金 2011-05-05
從墊底到領先 基金業績輪流轉 2011-04-27
期待基金業的“鯰魚” 2011-04-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