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房地産信託業務被傳叫停,接着銀監會辟謠;再次被傳叫停、再次辟謠。房地産信託業務怎麼了?媒體對此為何如此關注?筆者認為,這一方面説明房地産調控已進入緊要關頭和重要拐點,另一方面也證明目前房地産信託對於房地産公司的重要性。 央行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新增房地産貸款共計5095億元,同比少增3338億元。隨着準備金率連續上調、加息、樓市調控深入,加上各家銀行對房地産貸款的抽緊、房地産企業直接融資和再融資相繼“關門”,房地産企業的整體流動性趨緊,開發商遂將地産信託當“救命稻草”,房地産信託項目數量大幅度提升。中國信託協會的統計數字已證實了這一情況。今年前4個月,信託公司共計發行集合類房地産信託項目222個,募集資金722億元,發行數量同比增長67%,募集資金規模同比增長115%。而據筆者了解,信託公司的好多産品,如“資金集合信託”、“股權投資集合信託”、“城市發展基金信託”、
“特定資産收益信託”還不在上述統計範圍內。如果加上這些産品,房地産信託資金量恐怕還要翻個跟頭。 在嚴厲的房地産調控背景下,由於房地産領域隱含的金融風險比較高,房地産信託風險不容忽視。為了能順利從信託公司融資,房産公司承諾的回報率普遍在20%以上,盈利被削薄,風險則被放大。當然,這種風險也已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期就強調,在房地産信貸風險防控上,對當前房地産市場出現的一些新苗頭密切監測,加強研判,加強房地産信託業務的監管,防控“影子銀行”風險,加強影子銀行問題的調查研究,做好跟蹤分析。 前不久,央行發布《理財、資金信託專項統計制度》,意在密切監測銀行理財資金和信託資金的動態,防範“影子銀行體系”膨脹,導致社會融資規模管控失效。信託公司被要求按月向所在地人民銀行報送自有資金運用、信託産品發行等情況,其詳細程度甚至超過信託公司向銀監局報送的非現場監管報表。 同時,在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新規制約下,銀行新增信貸已得到有效控制,央行也有意制約信託公司的新增貸款。近期,央行要求信託公司用自有資金髮放貸款的餘額原則上不能新增,如果新增,要按新增額的150%向央行的特種存款賬戶繳納存款,存款沒有利息。 央行此舉,初看意義不大,因為信託公司自有資金本來就少,限制自有資金髮放貸款,對調控社會融資總量貢獻不大。但對於調控房地産來説,則可能影響頗大。建立起了特種存款制度之後,央行可隨時要求信託資産規模增長過快的信託公司,向特種存款賬戶繳納更多無息存款,類似於針對銀行的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信託公司自有資金如果用於投資或發放貸款,可以賺取收益,如果被央行要求繳納為特種存款,就沒有收益。特種存款可能成為類似差別存款準備金的一種調控工具。 對央行來説,不管住銀行表外資産和信託,就不可能管好社會融資總量。調控信託融資是必須要走的一步。近期,央行利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發行一年期或三年期央票控制銀行貸款數量已初步發揮成效,但在銀行信貸受阻的同時,信託融資將吸引更多的資本進駐,央行通過調控信託公司自有資金的運用,嚴密控制信託公司信託資産規模增長過快。 貨幣調控措施使得房地産企業面對的資金鏈問題日益嚴峻,房地産信託理財産品也將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在相當一部分城市,由於樓市成交量大幅萎縮,房地産企業通過銷售回款的難度明顯加大,一些實力較弱的地産商可能無法兌現預期收益。投資者對此尤其需要審慎,不能僅以預期收益率為第一考慮因素,還應更多關注貸款企業資質和財報,關注相關抵押擔保條款是否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