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加速緊縮治通脹論行得通嗎
2011-05-11   作者:陸志明(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通脹治理,最需要的是有度,而不是貪功激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期發布的《亞太經濟展望》中預計,今明兩年亞洲新興市場國家GDP增幅將分別達到8.1%與8.0%。與此同時,今年亞洲許多國家的通脹將進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國、韓國和印度等經濟體實際利率仍為負的情況下,面臨廣泛的通脹壓力的經濟體需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
  IMF這個觀點未免偏頗。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需要考慮滯後性效應。事實上,中國、印度等主要新興經濟體自去年起就已進入加息周期,不同國家通脹壓力大小與滯後期的長短與本國實際經濟結構相關,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僅根據目前的通脹壓力一味實行緊縮政策,那麼未來的滯後效應將會非常顯著,並且有可能引發經濟“硬着陸”。新興經濟體屬於經濟增速較高的類型,不能簡單以增速快慢作為判斷緊縮政策力度的標準。由於後發優勢、人口紅利、資源豐富等固有的高增速因素,新興經濟體的潛在經濟增速本身就高於歐美發達國家。況且由於要素稟賦的不同,不同的新興市場國家潛在經濟增長率也有很大差異。將經濟增速仍較高作為緊縮力度不夠的依據,容易導致過度緊縮調整,反而可能造成經濟“硬着陸”。新興經濟體此輪通脹的一個共同點是外部輸入型,這意味着僅靠國內緊縮政策很難起到實質性作用,如果一味壓低國內經濟增速,通過降低總需求來抑制通脹,不僅不會降低通脹,而且還將影響國內經濟穩定,有導致“滯漲”之虞。
  此外,多種跡象顯示,未來全球性輸入型通脹可能出現震蕩調整。發達國家政府也意識到高通脹對經濟復蘇逐漸構成威脅,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期就&&了對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擔憂,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也認為國際大宗商品降溫有助於經濟更好地復蘇。這表明目前不僅新興經濟體需要抵制通脹,發達國家也同樣不能例外。所以,發達國家量化寬鬆政策將逐步退出。美國推出QE3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歐洲央行加息之後貨幣政策走向基本偏向中性。美元貶值與流動性過剩推動的大宗商品熱潮可能退燒。
  由此,綜合來看,新興市場國家仍應堅持在維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實施通脹優先治理的政策方向,不應受發達國家的影響隨意改變既定政策措施。否則,可能帶來更深層的危機。
  治理通脹,當然需要採取一系列綜合性措施。除了國內貨幣政策緊縮,以吸收過多的流動性,還可以採取以下政策措施:對基礎商品實施價格監督,對國內緊缺商品實施鼓勵進口、限制出口的政策,以增加國內供給,平抑價格波動;實施適度升值的匯率政策,降低進口成本;防止游資過度流入;與其他國家達成監管協作,共同防範國際游資流入等等。
  當然,對外部合作不能抱有太高期望。雖然從理論上來説,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確可以通過達成雙邊或者多邊協議,通過內部貿易和政策協調,降低國際大宗商品進口成本。但事實上,由於逐利性和相互博弈的存在,這樣的協作關係很難真正起到作用。如巴西雖然受到高通脹影響,但其鐵礦石出口卻受惠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很難通過相互協議讓其以低價出售給其他國家。
  新興市場國家此輪通脹壓力主要源自歐美日諸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尤其是在2010年世界經濟復蘇逐步走強、新興市場國家重新進入高增長、國際大宗商品出現新一輪快速上漲之後,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在持續增溫。在未來的高通脹壓力之下,新興經濟體是否會被迫“硬着陸”,還需觀察全球經濟的復蘇狀況、大宗商品熱浪能否退潮、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匯率政策走向等因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卡梅倫為何“否決”布朗出任IMF總裁 2011-05-06
[振華看英倫]卡梅倫為何“否決”布朗出任IMF總裁 2011-05-06
IMF認為亞洲出現經濟過熱跡象 2011-04-29
IMF首肯資本管制 2011-04-2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機”評估與我國供給型財政政策[思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4個問題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