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食品安全已經成為民眾心腹大患的時候,國務院為宣傳教育食品安全,近日印發《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下稱《綱要》)。《綱要》要求,生産經營單位負責人和主要從業人員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和行業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不得少於40小時。看到這個,當時的心情就凌亂於風中了。 説到科學知識這件事,相信咱這裡不但不缺乏,反而是相當具有探索精神。拿前段時間的瘦肉精事件來説吧,瘦肉精這東西絕對是專業人士才能發明生産的,他肯定掌握了相當多的科學知識。再往前追溯一下,往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也是需要高科技才能做到的事情。其實民間對於這種科學的探索一直也沒有停止,哪怕是用那種土法煉鋼的模式。比如説,用某種顏料可以生産出紅心鴨蛋什麼的,就是民間化學家兼生物工程專家弄出來的東西。至於地溝油什麼的,由於技術含量比較低,咱都不屑於作為例子來論證我國國民的科學精神。 至於説行業道德倫理缺失,這恐怕就不是培訓能夠解決得了的事了。其實這根本就不需要培訓,食品行業有什麼倫理?童叟無欺、質量可靠、乾淨衞生足矣,這匯總要求連古代的車船店腳衙都知道,根本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值得學習。這個不是學不學、會不會的事兒,食品安全的倫理道德就是世道人心的寫照。 這裡倒是可以講一個梁實秋先生曾經講過的故事。話説當年北京的館子,高檔一些的,都以魯菜為主,跑堂的是店面的主心骨。梁實秋先生隨着他的父親去館子裏吃飯的時候,跑堂的就會跟他們説,今天什麼菜式是最新鮮的,建議他們點什麼樣的東西。那時候想必沒有什麼《綱要》,這只是中國的買賣人自古傳下來的基本道德。一般來説,無商不姦那是一種對於生意人的輕視之詞,而中國的生意人原本的形象未必如此不堪,即使稱不上道德楷模,也絕對不是社會道德底線之下的人物——還有各級官吏墊底呢,輪不到他們。 實際上,生意人的道德倫理指數是隨着世道變遷而改變的。當社會是承平時代,法令嚴明而大家安居樂業,生意人不用你去教他們怎麼貫徹道德倫理,這些東西他們都知道,也知道那樣賺錢不但自己安心,而且生意也會越做越好。只有當一個社會法令不夠嚴明、各種潛規則盛行的時候,生意人才會隨着社會的道德指數而行動。責怪食品生産者與經營者出問題,不如想想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讓他們出問題。 記得有句名言是這麼説的:一個好的社會讓壞人不敢為惡,一個壞的社會讓好人變成惡人。從人性來説,特別壞與特別好的人都是少有的,大家都是中間派。當一個社會能夠讓壞人受到相應的處罰,山寨貨或者毒奶粉的生産者都會破産的時候,就會對道德倫理有所幫助。您看見三鹿破産了,但同樣添加過三聚氰胺的企業破産了麼?他們還在大談企業社會責任呢。 所以,科學知識不是問題,道德倫理也不是問題,這些東西都是早就被大家所知道的,也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個也被要求學習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個什麼東西,它們是不是一張又一張的廢紙?這事兒,我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