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國資委通知要求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性住房開發建設。這是自去年國資委對78家非房地産主業的央企下達“退房令”後,首次明確要求央企爭取多種途徑參與地方保障房建設。 國資委鼓勵央企主動參與保障房建設,無疑是值得稱讚的公共政策,這不僅能破解保障房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如期實現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順利完工,更為重要的是,也能圓弱勢群體的住房夢想。 目前,16家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中,中冶科工、保利等都已涉足保障房建設。從建設份額來看,央企在保障房的建設面積,已佔到全國保障房銷售面積的13%,顯然,央企已日漸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重要力量。 央企建設保障房,既是彌補市場缺陷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國有企業社會公益性的標誌,更為重要的是,也能為央企重新贏得好名聲。因為,近兩年來央企憑藉財大氣粗,在全國各地“佔地為王”,瘋狂囤地,被輿論批評為“不務正業”,進軍保障房建設,會改變其在公眾眼中的形象。 儘管這項政策得到社會的肯定,但令大家擔心的是,在央企“退市”原本就異常困難的大背景下,如果央企大規模進軍保障房建設,有可能成為其留在樓市的契機,甚至可能導致央企在樓市重新布局。 國家發改委於去年3月對央企“插足”房地産鄭重其事地發布了“清退令”。可是,一年零兩個月過去了,據最新報道,227家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産子公司中,轉讓出去的央企地産項目還不到30家,而獲批從事房地産開發業務的央企卻增添了5家新成員。這意味着,央企不情願退出房地産市場,即使目前房地産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出現量縮價不漲的困難局面,但是由於看好房地産市場的未來前景,多數央企集團對退出房地産業務採取的策略是“拖一拖,瞧一瞧”,從而導致了這種“清退令”演變成“狼來了”的騙人笑話。 更讓人不解的是,國資委此番《通知》在強化央企保障房責任的同時,並未&&要削弱其商品房業務。儘管國資委沒有明確否定去年制定的非主業央企退出地産業務的政策,但客觀上卻顯然在努力使央企的退出實現利益最大化。這一政策的模糊之處,不僅給央企故意拖延以藉口,也會讓央企有可能在房地産市場重新布局,從而讓房地産調控政策走形變樣。 眾所周知,央企的一舉一動,事關房地産調控全局,影響着房地産未來的走向。筆者認為,國資委在央企參與保障房建設政策上,除嚴格監督獲准進入樓市的企業外,還應警惕和防止其他央企趁機投向房地産開發的“懷抱”,再度掀起“地王大戰”,攪渾房地産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