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前幾年“中國巴菲特”但斌沸沸颺颺地傳出遭巨虧客戶“肢體接觸”後,近日市場上又傳聞明星私募基金經理江暉在投資者見面會上遭遇“肢體衝突”,引得人們議論紛紛、慨嘆不已。 據筆者所知,不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在投資者見面會這種場合,持有人或委託人因對業績不滿而與受託機構人員之間發生言語衝突,甚至出言不遜的,早就屢見不鮮。此種現象,説明了在中國資本市場中,買者自負、自擔風險的最基本原則,仍然沒有得到普遍認同,部分投資者在出現投資虧損時“感性有餘、理性不足”,儘管業績不好基金經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如果出手打人或者言語傷人,則明顯越出了理性投資的軌道。 把合適的産品賣給合適的人,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公募基金持有人,更適合於私募基金持有人。無論市場如何,基金經理投資業績壞到什麼程度,只要是正常投資,沒有出現老鼠倉或者明顯懶惰等損害持有人利益的情況,持有人完全可以用腳投票,贖回了事,甚至可以一輩子不再購買其産品。出言不遜或出手打人,不僅顯得持有人自身素質不高,也明顯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甚至觸犯了刑律,到最後持有人不僅投資虧損,還得到法律懲處。如果基金經理存在違規操作,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正規途徑,比如訴諸法律予以公正合理地解決。 每一位專業投資經理都有自身的投資風格,他們的風險收益偏好往往決定了在不同市場狀況下的投資收益。以星石投資的江暉為例,曾經做過債券投資的江暉屬於風險高度厭惡型,在具體的投資操作中,江暉也秉持了嚴格的絕對收益理念。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絕大多數公募和私募産品都出現了巨幅虧損,而江暉掌管的私募産品由於重倉固定收益類産品,為客戶帶來了正收益,江暉因此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同,以至於在一次投資者交流會上,客戶主動集體起立向江暉鞠躬&&感謝。去年江暉因為看空後市,以至於業績落後。投資老手都知道,一時看錯很正常,股神都不可能每次都踩準市場的節拍,何況在A股這樣波動性比較大的市場。客戶完全可以要麼繼續持有一段時間“以觀後效”,要麼自認倒楣,贖回自己購買的私募基金。當然,前提是江暉和他的星石投資一直在為客戶勤勉盡責。在投資這一變幻莫測的領域,能力和態度是兩碼事,如果工作的態度一直很好,能力不行,這樣的私募機構遲早會遭到優勝劣汰市場法則的拋棄。 如果細究一下“肢體衝突”傳聞背後所透露出來的行業生態,更是讓人感慨不已。私募基金市場一直存在這麼一種怪圈:一旦某一時段某位私募業績突出,立馬媒體採訪蜂擁而至,私募基金經理想不出名都難,而私募也往往借機大作宣傳,趁機狂發産品,做大規模。一旦規模變大,超過一定額度,私募基金經理以往的投資手法就難以奏效,從私募業績的歷史循環來看,往往上一年業績好的私募基金經理,下一年業績落後是大概率事件,以至於業內人士笑稱“冠軍輪流做,私募無大王”。而對持有人來説,購買産品時很多時候都不會仔細分析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去主動考察私募基金經理的過往投資和業績特點是否與自身風險偏好相符,單單憑“誰的名氣大我就買誰的”下決定,這種類似拍腦袋式的投資決策,一旦基金業績與自己預期不相符合,客戶就會出現情緒暴躁、甚至動手打人等非理性行為。 歸根結底,投資者見面會出現肢體衝突這種現象,説明了我們的投資文化,仍然是以投機為主,如果持有人抱着平和的心態,在購買私募産品前多下點功夫,好好研究一下私募基金的投資特色,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而如果私募基金秉持“業績第一、回報客戶”的原則,老老實實做好業績,靠業績來爭取客戶資源,摒棄投機取巧的營銷伎倆,在客戶購買私募産品時老老實實説清産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做好客戶摸底工作,給客戶適當的回報預期,客戶也不大可能出現情緒反常的情況。 小到一個私募機構、一個客戶,大到整個證券市場,都需要健康的投資文化,投資文化才是決定一個市場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背後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虛”,但實踐起來又很“實”,需要從多個細節做好。頻發的肢體衝突的事件,正説明我們這個市場投資文化的不成熟,值得市場參與各方認真反思,謀求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