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實現外儲資産的保值增值
2011-04-21   作者:章玉貴(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坦言,持續擴大的外儲規模超過了我國需要的合理水平,不僅帶來了流動性過剩,而且大大增加了央行對衝工作的壓力。

  外儲過多的經濟風險

  30年前,外儲短缺的中國恨不得把每一分錢的外儲都用在刀刃上。30年後的今天,當貨幣部門的最高負責人對天量外儲如何使用感到頭痛時,説明中國的經濟實力早已今非昔比,應對國際重大經濟危機也有了很大的迴旋餘地。
  不過,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使得中國在國際外儲格局中像個“大頭娃娃”。目前,全球外儲總量才9萬億美元,而中國內地就佔了3萬億美元。相當於歐元區、日本、英國和美國的2倍。對發行國際貨幣儲備幣的國家來説,外儲多少其實並不重要。例如,美國的外儲大約只相當於中國的2%。而美國一點都不用擔心,那是因為美元是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主要結算貨幣。美國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黃金儲備上,如今擁有的黃金儲備大約相當於中國的7倍。
  中國外匯儲備佔據全球總量三分之一的事實,反映了作為超級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對國際産業和投機資本的持續吸引,但是鉅額外儲帶來的市場流動性不僅大大增加了央行對衝工作的壓力,還是通脹抬頭的重要因素。僅去年一年的新增外匯佔款就達到2.9萬多億元。今年1月,外匯佔款餘額高達23.08萬億元,環比增加24.39%。外匯佔款居高難下,使得在管理通脹預期方面負有最重要責任的央行,未免騎虎難下。儘管我們都知道米爾頓弗裏德曼所説的通貨膨脹永遠是貨幣現象背後的政策邏輯,儘管央行比任何其他市場主體都明白紮緊貨幣發行籬笆的重要性,但是在執行兩年多以前啟動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需要製造天量信貸需求時,在保證每年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需要發放至少7萬億元的信貸時,在面對愈來愈難以管控的商業銀行放款衝動時,在新增外匯佔款勢頭難以遏制時,央行要控制融資總量抵禦通脹來襲,除了央票、存款準備金這些政策工具之外,就是最具殺傷力的利率調控了。

  中國在為美聯儲打工

  中國高達3萬億美元外儲中,真正有意義的是通過經常貿易順差取得的那部分。但無論是哪部分外儲都需要中國有效合理的使用。因此,今日的國家外匯管理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着更大的壓力與期望。只是在手腳被束縛的情況下,中國既難以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掃貨,也不能用鉅額外儲購買美國的優質企業,甚至買不到急需資金的其他西方國家企業。不差錢的中國優質企業能否在美歐市場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對方的意願與臉色。而出於國家利益和其他利益考慮,一些西方國家中反對中國企業進入該國市場的雜音一直不斷。聯想到2008年,華為在美國試圖收購電子産品製造商3Com公司以及去年競標Sprint Nextel Corp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網絡升級業務的部分合同相繼失敗,很難不讓人感到中國企業拓展美國市場的舉步維艱。而曾經非常接近成功的中國鋁業收購力拓一案也充分説明,中國企業光憑優厚的報價是無法笑到最後的。
  某種意義上説,中國數以千萬計的産業工人辛辛苦苦換來的只是隨時有可能蒸發的美元。以至於巴菲特毫不客氣地説,中國每日辛勤勞作生産産品給美國人用,而美國付出的只是一些紙片。儘管這話聽起來刺耳,卻折射出在全球既有經濟與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國所處的弱勢地位:美國掌握着貨幣發行和市場的主導權,中國依賴美國的市場和美元。在這個分工框架下,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可以通過發行美元購買中國的廉價物品,儘管帶來了美國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鉅額貿易逆差,但是憑藉金融市場優勢,中國等國積累的貿易順差反過來又以購買國債的形式回流到美國。美國以成本極為低廉的貨幣手段來平衡經常性的貿易逆差。因此在現行的美元體系裏,經濟失衡對美國來説收益遠大於成本,美國依靠中國等國送美元上門,維繫着寅吃卯糧的經濟繁榮,付出的代價僅僅是發行更多的美元並支付不超過4%的債券利息,而且還可以藉此把經濟失衡的原因歸罪於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並且通過施壓,迫使這些國家進行貨幣升值,被動地調整本國經濟政策,以此來承擔美國轉嫁而來的經濟調整成本。

  目標是儲備貨幣地位

  中國擁有天量外儲卻被嚴重束縛手腳的窘境,凸顯在全球既有經濟與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國某種意義上為主要金融強國打工的弱勢地位。美元本質上是美國的美元。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既要積極拓寬外儲投資渠道,更要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上,實現核心戰略資産的保值增值。
  環視世界各國,持有鉅額美國資産的除了中國之外,還有英國和日本等國。為什麼這些國家就不擔心所持資産貶值?除了兩國是美國的盟友之外,英鎊和日元作為國際貨幣儲備幣是最好的避風港。這也是英國一直遲遲不肯加入歐元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英國可以購買中國想買卻買不到的美國企業和其他資産。因此,為了避免中國經濟被美國在某種意義上的綁架,中國除了持續要求美國拿出實際措施確保在美中國資産安全之外,關鍵之舉是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在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之前,可行的替代措施是增持黃金、石油儲備、購買IMF債券和積極拓寬歐洲投資市場,以符合中國外儲資産多樣化的策略。至於在熟練駕馭國際商業規則的情況下加大跨國並購力度,以實現核心戰略資産的保值增值,更是中國企業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必修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外儲“減負”迫在眉睫 2011-04-20
我外儲投資多元化之路“荊棘叢生” 2011-04-20
財政部副部長:歐元美元輪番貶值令中國外儲賬面虧損 2011-04-13
專家呼籲外儲規模應適度 2011-03-14
外匯局:“十二五”外儲經營四思路明確 2011-02-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曹中銘:不要輕信“股神”高論[思想]郭田勇:貨幣政策宜緊不宜松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