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宜緊不宜松
2011-04-21   作者:郭田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郭田勇

  在刺眼的通脹數據的陰影下,GDP增速似乎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得到更多的關注。雖然一季度GDP同比9.7%的增速較去年第四季度的9.8%略有下降,但仍高於我們的預期。近幾個月來的緊縮措施似乎並沒有使經濟有放緩的跡象。在經濟增長仍然保持高位的背景下,通貨膨脹就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首要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政府調控的重點。去年以來的九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四次加息表明了中央政府決心治理通脹的鮮明態度。
  首先,通貨膨脹已成為當前經濟中的主要矛盾。從全球來看,不僅新興市場國家飽受通脹困擾,4月初歐元區也在近3年來首次加息以應對危機後的通脹隱憂。此外,石油、銅、黃金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強勁走勢形成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也將持續影響我國。從國內環境看,3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7%,而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這三個月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6%、10.3%和11%,居民所承受的通脹壓力在進一步加大。同期公布的3月份PPI同比上漲7.3%,略高於2月份7.2%的增幅,其中生活資料同比上漲4.4%。作為領先指標,PPI對CPI具有一定的傳遞效應,預示着我國短期內通脹壓力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其次,政策目標決定了中央政府不會放任通脹。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的CPI調控目標在4%,而一季度的CPI漲幅已高達5%。從月度數據看,在翹尾因素逐漸減弱的情況下,3月CPI仍然走高,説明通脹勢頭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一季度9.7%的經濟增速遠遠高於全年8%的增長目標,更高於7%的“十二五”長期規劃。經濟增速的相對穩定將會堅定中央政府治理通脹的決定。
  再次,本輪通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輪通脹與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通脹相比,都有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在裏面,但相較於前者,此番流動性氾濫更多的是源於短期內天量信貸投放負面效應的集中體現。因此,本輪通脹更像弗裏德曼所説的“貨幣現象”。溫總理前不久也提出,要“消除通貨膨脹中的貨幣因素”,央行頻繁使用數量型工具的目的就在於有效管理流動性。對於央行較為慎用的價格型工具,部分學者認為是出於防止經濟硬着陸的考慮。但是應該看到,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保持高速穩定,而“十二五”規劃中增長目標的下調,也給貨幣政策留下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因此,在目前通脹成為經濟生活中首要問題背景下,相對緊縮的政策基調不應放鬆,未來的調控方向在於調節流動性以穩定物價。在調控工具的選擇上,數量型工具仍會繼續使用,但我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處於歷史高位,央行可考慮更多的使用價格型工具。一些觀點認為加息會吸引熱錢流入,但在我國資本項目存在管制的情況下,熱錢流入仍然處於可控範圍。而且加息能有效地降低負利率,對管理通脹預期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我們注意到,CPI的環比數據3月份比2月份下降了0.2%,説明中央政府關於物價調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顯。由於貨幣政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未來中央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前瞻性,多種調控工具配合使用,做到態度鮮明,政策穩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胡曉煉:抑制通脹是當前穩健貨幣政策首務 2011-04-19
胡曉煉:抑制通貨膨脹是當前穩健貨幣政策首務 2011-04-19
鉅額外儲嚴重削弱貨幣政策自主性 2011-04-18
設法讓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發揮合力 2011-04-18
短期流動性面臨釋放高峰 二季度貨幣政策仍緊 2011-04-1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