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新增外匯儲備1974億美元,其中無法解釋的資金流入就高達1600多億美元,説明了國際熱錢正在加快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外匯儲備的增長必然帶來外匯佔款的增加,這也是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央票發行越發越多,存款準備金率越調越高卻仍然無法有效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根本原因。為了減少或消除熱錢流入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的不利影響,有必要通過加強資本流入管理來有效阻擊國際熱錢,防範和遏制國際熱錢流入。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一直保持小幅升值之勢。正是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加速了國際熱錢進入我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增外匯儲備1974億美元,而同期貿易順差與外商直接投資(FDI)之和不足300億美元(其中貿易逆差10.2億美元,FDI303.4億美元),如果套用“熱錢=外匯儲備增量-FDI金額-貿易順差”的計算公式進行測算,那麼今年第一季度非貿易、非FDI項下無法解釋的資金流入就高達1600多億美元,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熱錢的範疇。從新增人民幣外匯佔款情況來看,今年3月份我國新增外匯佔款達到了4079億元,環比增幅達90%;一季度新增外匯佔款總額超過1.13萬億元,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其實,熱錢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加快流入我國的步伐。統計數據表明,去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僅增加551億美元,而下半年卻急劇增加了3931億美元,其中10月份當月就增加了1126億美元。其背後的主要原因除了貿易順差的恢復性增長外,更主要是由於國際短期資本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流入我國尋求套利空間。從時間上來看,人民幣在去年6月份之後開始重返升值通道,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也恰恰發生在下半年。
近期外匯儲備和外匯佔款的非正常增長有力地説明了國際熱錢正在加快流入我國資本市場。
次貸危機爆發以後,為了挽救經濟,各國央行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歷史上罕見的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美聯儲推出的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加速了全球流動性氾濫,美元持續走弱,不斷貶值。大量資金涌入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帶來了本幣升值、資産價格上漲和通脹水平提高的壓力。在中國經濟強勁復蘇預期的吸引下,大量逐利熱錢持續不斷地涌入香港金融市場,並希望借道香港市場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
由於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且通脹壓力較大,賭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越來越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1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發出警告: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可能是一個長期現象,持續不斷的資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穩定方面面臨極大風險。據國際金融協會預測,2011年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將有9600億美元,2012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
一般來説,熱錢追求的是短期收益,只是在資産與資本市場之間游蕩,尋求套利機會,因而根本不會進入一國的實體經濟。那種將熱錢變成冷錢,將短期套利資金變為長期投資資本並為我所用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廂情願。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前車之鑒向世人表明,熱錢帶來的只是虛假繁榮,其危害卻是有目共睹。熱錢不僅助長通貨膨脹,催生樓市等資産泡沫,加劇市場震蕩,而且擾亂一國的金融秩序,危及國家金融安全。
從央行的資産負債表來看,外匯儲備的增長必然帶來外匯佔款的增加,不斷增加的外匯佔款倒逼央行投放基礎貨幣;而為了穩定貨幣供應量,央行又不得不通過發行票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進行對衝操作,回籠貨幣。這也是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央票發行越發越多,存款準備金率越調越高卻仍然無法有效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根本原因。
由於熱錢的持續流入,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實施的效果受到熱錢流入的嚴重干擾。儘管經過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上調利率的頻繁緊縮貨幣政策,我國通脹的勢頭並沒有得到有效抑制,流動性過剩局面依然嚴峻,熱錢流入加大了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困局。
面對當前國際熱錢持續流入的市場現狀,為了減少或消除熱錢流入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的不利影響,我們有必要通過加強資本流入管理來有效阻擊國際熱錢,防範和遏制國際熱錢流入。
首先,要加強對熱錢的動態監管。要嚴格執行新的《外匯管理條例》,對熱錢流入繼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同時,還必須加大對境外資金非法流入、非法結匯、違反結匯資金流向管理、非法攜帶外匯&&境及非法介紹買賣外匯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其次,要改進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入的監管方式,防範投機資本流入的衝擊。這需要加強外貿、海關、稅收和銀行等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需要改進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個人等渠道的資金流入監管,嚴格控制短期外債增長,嚴厲打擊地下錢莊和違規進入國內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投機性行為。
其三,要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央行今後應當綜合運用匯率、利率等價格機制有意識地引導人民幣匯率,改變長時期單邊升值的做法,避免給熱錢提供持續套匯和套利投機的炒作空間,這樣才能切實維護保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匯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