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了機動車,就要給力公共交通
2011-04-19   作者:小昭(職員)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北京是在私車大發展之後再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讓已經開車的人放棄開車,本來就很難,如果公共交通嚴重滯後、痛苦不堪,他們能不急嗎?
  昨天(4月18日)《新京報》一篇報道《停車費漲了,他們都急了》,把眼下有車族的糾結心態,生動呈現了出來。上漲停車費並不難,但讓人們心甘情願接受並改變出行方式,卻絕不是簡單&&個政策就能實現的事。
  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治堵政策&&後,一季度交通擁堵指數同比下降16.6%,工作日平均擁堵持續時間同比減少1小時。這是不是表明北京的交通出行狀況改善了呢?來看另一組數據:今年1月到3月,北京地鐵出行人次達到4.1億次,去年同期為3.5億人次,同比增加17%。這説明什麼問題呢?不開車的人,多數轉到了地下,結果是,地上不那麼堵了,地下更堵了。
  但是看一個城市的交通是否舒適,不僅僅看地上,還要看地下。把人們從地上趕到地下,不是治堵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順暢、舒適的出行才是。那麼在治堵政策的選擇上,就要考慮一個問題:駕車的擁堵和乘坐地鐵的擁擠,哪個更痛苦、更難以忍受?如果堵車比擠地鐵痛苦,説明治堵措施是有效的;如果兩者同等痛苦,表明治堵措施“不賠不賺”;如果是第三種情況,擠地鐵比堵車還痛苦,那就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了,從公共政策的效益上來講是不經濟的。
  目前看來,第三種情況極可能出現。
  從世界軌道交通發展看,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骨幹網絡體系覆蓋的人口數,與這個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基本一致,比如覆蓋率是20%的時候,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也是20%。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骨幹網絡體系覆蓋率為25%—30%左右,那麼出行比例是多少呢?有媒體報道,目前提出的目標是“力爭讓今年北京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如此嚴重的不匹配,造成的結果是,“北京的公交總出行量世界最高”,超大規模的客流量分佈面廣、出行距離長、出行時間集中,坐地鐵成了一件無比痛苦的事。
  表面上看,地上是不堵了,可居民的出行痛苦並沒有減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許多有車人坐了地鐵後説,寧可承受一點高停車費,也不願意擠地鐵,那會嚴重降低幸福感。
  世界很多大城市是在公共交通大發展之後才迎來汽車時代,北京是在私車大發展之後再發展公共交通,讓已經開車的人放棄開車,本來就很難,如果公共交通又嚴重滯後、痛苦不堪,他們能不急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濟南推出中國首套明信片式公交票 2011-04-01
公交車採購:低碳環保成首要條件 2011-03-24
國家發改委:火車公交價格不上調 2011-02-21
做城市公交電動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2011-01-04
“公交先行”能否治堵 2010-12-23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