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別有依賴症
2011-04-19   作者:張小樂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健美豬、問題輪胎、天價酒、染色饅頭……近期,又有一系列醜聞曝光在大眾面前。人們感到憤怒感到憂慮,同時也在疑惑:為啥發現這些問題的總是新聞媒體,而不是負責監管的“有關部門”?作為媒體從業者,筆者深感監督之責的重大。但也有必要提醒,有關監管部門作為質量和安全的一道防線,千萬別患上“媒體依賴症”。
  稍稍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雙匯豬肉、染色饅頭等一系列問題的揭露都遵循着這樣的“規律”:個別媒體曝光-有關部門查處-全體媒體跟進。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儼然替代了監管部門的“發現功能”。有人説,輿論監督本就是媒體的天職。在筆者看來,以這句話來論證目前質量安全監管現狀,更像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卸責之詞。
  應當明確,輿論監督是社會行政體系的有益補充,其作用是對行政管理行為的失范與失察作出有益和必要的提醒,以促進社會秩序更好地運行。從質量安全隱患的發現到查處,監管部門是當仁不讓的第一責任人。當然,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監管部門難免有疏漏。媒體的價值就體現在為有關部門照亮看不到的角落,彌補一些疏漏,揭露隱蔽的假醜惡。當監管部門總是跟在媒體之後亦步亦趨,人們難以從監管部門那裏獲取信息,而媒體扮演着曝光的主角,這意味着正常監管制度的失靈。這讓消費者很沒安全感。與此同時,媒體的監督手段、監督資源、監督視野總是有限的,多數只能是以個案曝光作為了結。新聞是易碎品,今天的新聞明天就會成為舊聞,問題也總會隨着新熱點的涌現而逐漸歸於平淡。因此,媒體的參與無法根本替代監管部門的制度性保障。
  有人説,監管部門不説,並不代表不作為。我們相信監管部門是勤政的,但還是要問,監管的目的是什麼?當百姓無法從權威部門獲知可靠信息而訴諸其他渠道,久而久之,勢必積聚不信任感。於是,監管部門不得不面對“即便是做了,在老百姓眼中等同於不作為”的尷尬。
  關乎百姓民生,本無小事可言。任何事情,監管部門都應該靠前一步,早動一步,遠離“媒體依賴症”,讓社會民眾更放心、更安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媒體稱唐駿承認3000多美元獲博士學位 2011-04-13
《公眾風潮》:社交媒體的財富契機 2011-03-11
摩根大通據傳擬設新媒體投資基金 2011-02-15
日本媒體稱2011年日本GDP將被印度趕超 2011-01-09
<一個人的帝國>解密默多克及媒體帝國 2010-11-2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