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或是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大機遇
2011-04-15   作者:楊帆(北大方正資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房地産投資信託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簡稱“REITs”)是一種採取公司或者商業信託形式,通過信託或公司方式匯集投資者資金,再投資於能産生穩定現金流和收益的房地産,並將投資收益分配給投資者的金融産品。早在2004年,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原建設部、商務部等機構就開始研究籌劃在國內推出REITs産品。而眼下複雜的經濟環境,或許將對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的重啟提供新機遇。
  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早些時候曾透露,一個範圍涵蓋全國的信託登記中心有望很快得到國務院的批復在上海設立。這意味着信託登記制度即將兌現,而這或將意味着籌劃多年的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産品在沉寂許久之後重新啟動。
  2007年,銀監會曾召集5家信託公司共同起草《信託公司房地産投資信託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將REITs定性為“以信託方式組成而主要投資於産生穩定租金收入的成熟房地産項目的集合投資計劃”。同時要求房地産信託收益權憑證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這基本搭建了REITs的發行與交易框架,對發起人、受託人、託管人等相關機構給予了明確的定位,已不存在技術問題。
  相比銀行間交易的REITs産品,股權化的REITs更被市場所關注,但由證監會研究的可直接證券化,在市場交易的REITs版本,草案至今沒有&&,主要原因是信託登記的缺位和相關稅收體系的不健全。
  REITs作為一種不動産證券化産品,從交易結構上看,本質就是一種信託法律關係,離不開闔格的受託人來持有REITs資産,以達到破産隔離的法律效果;從資産結構上看,REITs以收購物業資産、購買不動産企業相關股權和債權等為主要標的,不動産資産轉賣活動十分頻繁,但由於缺乏信託財産登記等制度, REITs取得的財産難以真正的破産隔離,無法實現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也不利於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因此,確立信託登記的權屬,是降低REITs交易結構風險的必然要求。
  今年全國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的任務指標已分解到各省份,中央財政資金也將陸續下撥。據估算,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所需資金至少在1.4萬億元左右。通常來説,保障房建設所面臨的龐大和持續的資金需求主要通過國家財政預算專項資金、地方財政投入、社會資金,包括銀行貸款、搭配建設的商品房銷售收入等渠道解決。初步估算,在考慮國家及地方政府各種資金來源之後,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仍有近萬億元的資金缺口,這還未將徵地拆遷補償考慮在內。此外,公共設施配套等費用超出計劃的部分也需地方政府負擔。同時,由於目前貸款規模收緊,信貸市場供不應求,商業銀行為了達到盈利目標,也必然會追逐利潤較高的項目,而保障房貸款的回報率難以令人滿意,所以銀行提供保障性住房建設貸款的興趣不大。在這種背景下,利用REITs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房的建設亦可成為政府的考慮之一。
  在通過利用REITs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房的建設同時,可考慮利用REITs這一資産證券化形式,將先期建設完成的保障性住房所産生的收入證券化,為今後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資金。其實,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已有過類似的表述。她建議,將有穩定出租收入的物業證券化,通過市場流通帶來資金,走保障性住房的資産證券化道路。
  筆者以為,現階段,推動REITs試點已不缺乏理論上的支持,而關鍵在於如何制定試點實施規劃。把握機遇,加快試點。筆者為此從股權的角度出發,提一些想法。
  其一,建立保障性住房資産並上市融資。保障性住房當然應有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政府通過自身籌資建成首批住房,將首批住房及其周邊商業地産和停車場打包出售給房地産投資信託基金,上市融資。
  其二,資産管理和運營。房地産投資信託基金享有保障性資産及其周邊商業地産和停車場的完整權益,並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管理和運營,向公租房的租戶收取租金。由於公租房商業收益不如商業出租的收益,政府應對公租房資産證券化給予一定補貼。
  其三,房地産投資信託基金上市交易。發行基金募集的資金,可為政府新一輪保障性住房開發提供資金,後續完成的項目在投入使用後,可以打包再次注入。同時,也可以通過投資信託基金的增發再融資,進而實現保障性住房的滾動式開發。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公積金建保障房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2011-04-15
河北保障房建設“有米有灶” 2011-04-15
公積金建保障房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2011-04-15
公積金建保障房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2011-04-1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