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展+高失業=?
2011-04-11   作者: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梅新育

  若論經濟狀況和人均收入水平,此次捲入政治動蕩和政權更迭的西亞北非國家在所在區域和同類國家中都談不上很糟,甚至不乏富裕和被樹為發展中國家榜樣者。論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中,除阿曼和戰亂未已的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被列入“其他”類別外,卡塔爾、阿聯酋、巴林被劃為“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沙特、科威特、約旦、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被劃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被劃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只有蘇丹、也門被劃為“低人類發展水平”國家。
  按照聯合國《國民核算統計年鑒》,2007年全世界人均GDP為8190美元,其中轉軌國家5960美元,發展中國家2710美元,非洲1350美元,亞洲3530美元,歐洲26210美元;2008年,突尼斯3955美元,埃及2162美元,阿爾及利亞4588美元,利比亞人均GDP高達14479美元,巴林更高達27248美元。近20年來,突尼斯GDP年均增長率5%,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盛讚“突尼斯是一個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值得新興國家效仿的榜樣”;去年5月下旬達沃斯論壇公布《2010年全球貿易促進報告》,突尼斯在參評的125個國家中被列為第38位,位居非洲國家第二、馬格裏布地區首位;突尼斯通訊部長烏薩馬魯姆扎尼去年8月在倫敦自豪地宣稱:“突尼斯在創建現代社會和經濟活力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好榜樣”。
  但許多阿拉伯國家都備受青年高失業率困擾,人口結構年輕、青年人口比例高,非但沒能成為增進經濟社會活力的“人口紅利”,反而成為社會動蕩之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人類發展報告》援引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全球就業趨勢》報告數據,1999年至2009年間,中東國家失業率一直在9%至10%之間徘徊,失業率之高,僅次於北非、中歐/東南歐(非歐盟)/中亞兩組國家;北非國家失業率則一直保持在各區域最高水平, 2000年一度上升至約14%,2008年曾降至10%左右,2009年又開始上升。而在2009年4月的第36屆阿拉伯國家勞動力大會上,約旦勞工大臣加齊什貝卡特稱阿拉伯國家失業率已達14%,躋身世界失業率最高地區行列,失業人數約1700萬人;而照阿拉伯勞動組織主席艾哈邁德盧克曼的估算,要緩解失業難題,阿拉伯勞動力市場每年須創造550萬個就業崗位,但此前兩年阿拉伯國家創造的就業崗位合計不過300萬個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腐敗和社會不公現象盛行,更給人們普遍的不滿火上澆油。
  然而,青年高失業率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該地區人口無序增長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産業一枝獨秀而非石油産業欠發達,不能為新增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後者又是市場體制下客觀經濟規律所致。
  天賜的石油財富與有競爭力的製造業之所以難以並存,石油收入增長之所以常常構成對石油輸出國非石油産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打擊,原因很多。首先,石油收入將通過匯率機制打擊非石油産業。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伴隨着鉅額石油美元的流入,石油出口國本幣匯率日趨堅挺。無形之中,石油出口國非石油産品價格即使以本幣標價沒有上漲,在國際市場上以外幣標價也上漲了,而進口産品以本幣標價卻跌價了。匯率變動打擊了國産貨價格競爭力,客戶傾向於多買外國貨。
  其次,任何産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在不同産業部門爭奪勞動力、資本等生産要素的競爭中,受惠於油價上漲的石油部門明顯佔據上風:由於有能力提供較高的工資,石油部門吸引的高素質勞動力之多,不成比例;由於利潤率較高,有能力支付較高利息、紅利,石油部門得以吸收較多貸款、投資。就這樣,石油業以非石油産業的停滯為代價實現了自身的擴張。
  在歷史上,凡是大規模開發新發現自然資源的國家,幾乎都出現過類似情況。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北海油氣田取得鉅額收入的英國、挪威、荷蘭等發達國家,到這些年來石油出口收入急劇增加卻苦於輕工業和傳統重工業持續衰退的俄羅斯,都曾陷入這種窘境。
  西亞北非各石油輸出國多年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但除了阿聯酋、巴林等少數小國發展貿易、金融等服務業取得較顯著成效之外,多數國家的非石油産業無論是成本還是質量都因為不具備國際競爭力而在貿易自由化環境中只能依賴於財政補貼;一些高收入國家花費高額財政資金髮展諸如小麥種植等明顯不符合當地自然稟賦的産業,僅産品成本便高達世界市場同類産品的好幾倍乃至上十倍,不無巧立名目為權貴階層創造“尋租”機會之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騙補事件挑戰國美黃氏發展戰略 2011-03-19
日本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産業的考驗 2011-03-14
冷靜評估收入差距 2011-03-11
更包容 更審慎 2011-03-01
對中企跨國經營何須疑神疑鬼 2011-02-2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湯敏:用特殊方式培養精英人才[思想]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調結構方式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