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 羅奇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發表演講,透析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並饒有興趣地為如何擴大消費、增加就業提出建議。
作為
“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史蒂芬 羅奇對中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總體&&樂觀。他説,“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詞是轉型,即從出口和投資主導型轉變為以國內個人消費為驅動力。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的經濟增長有望從13億消費者那裏獲得更多支持。
史蒂芬 羅奇坦言,中國經濟蒸蒸日上,也潛藏着 “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因素。尤其是,
“後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緩慢、全球流動性急劇增加、商品價格上漲、保護主義風險加重等,給經濟發展帶來多重考驗。這迫使政府不得不選擇關注國內需求,尤其是個人消費,以此來抵消外部需求的不穩定性。
不過,過度儲蓄限制着內需市場的壯大。據介紹,我國城鎮家庭的平均儲蓄率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15%上升到2009年的30%。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養老金覆蓋面窄、水準偏低,讓民眾産生巨大的不確定感,從而傾向於選擇較為保守的儲蓄行為。
“十二五”期間,中國政府將逐步提高國民的收入。史蒂芬 羅奇指出,要讓這種增加用於消費和投資而不僅是成為儲蓄,還需切實加強對建立一個安全且資金充足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承諾,使人們真正建立消費信心。
史蒂芬 羅奇認為,中國GDP增長全球領先,但就業人口增長並不顯著。 “十二五”時期亟須改變傳統的就業增長模式,實現由 “勞動節約型”向
“勞動密集型”的轉變,切實增加就業渠道。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以龐大的製造業為支撐,而製造業發展的趨勢是通過技術革新逐步減少勞動力成本和勞動人口。這種
“勞動節約型”模式導致經濟增長率只有維持在高位才能緩解就業壓力。所謂 “勞動密集型”模式,其典型特徵是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行業,如現代服務業。統計顯示,
2009年中國第二産業每百萬元産值創造的就業崗位為14.2個,第三産業的這一數值則達到19.6,高出前者30%多。
史蒂芬 羅奇相信,中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空間很大。諸如運輸物流、酒店休閒等勞動和交易密集型服務行業,可以通過短時間培訓項目培養從業人員。相較於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它就像
“唾手可得的果實”,理應採摘下來。 當然,向以服務和消費為主的模式轉型並不意味着捨棄製造業。史蒂芬 羅奇特別強調,
“十二五”規劃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這是一個提升産業價值鏈的合理進程,將有效改變以低附加值出口導向型製造業部門來支持增長的模式。
|